Skip to main content

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怎么改变?

·

简介:更多回答《复盘》作者,3.0复盘训练营创始人展开阅读全文关于怎么提升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我这里提供两个武器,一个是写,一个是读。都是很简单,却能见奇效的工具。有时我们会去远方寻找所谓的秘籍,却不知道最好用的说不定就在你家后院。01写有一个很简单的武器,如果长期使用,一定可以提升你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这个武器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写。写下来和你只是在头脑里想一想,是两码事、两码事、两码事!有时在...

image.png

思宇爱读册

如果我在互联网消失了很久,那一定是因为我想说话的人就在身边

在表达这件事上,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困扰:

❑大脑里有些想法,但却不知道怎么说?

❑讲了半天,别人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讲话的信服力很弱,说服不了别人?

解决这些困扰的方法并不复杂,难的是你能不能学以致用。想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表达能力,需要你不断练习练习再练习。

下面,我将会用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剖析表达能力,力求让你一看即懂,一学就会。

第一部分:好表达的三个层次

  1. 完整的陈述观点;

  2. 条理清晰的陈述观点;

  3. 逻辑严谨地陈述观点。

第二部分:快速提升表达能力的三个方法:

  1. 复盘练习法;

  2. 复述练习法;

  3. 电梯法则练习法。

01 丨学会完整的陈述观点

好表达跟差表达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语言,来支撑你说说的内容。

仔细阅读下面几个描述,将有利于你更快理解其中的区别。

较差的描述:

「这个月公司业绩不好」

一般的描述:

「这个月公司业绩表现不好,比上个月下降了不少」

较好的描述:

「这个月公司业绩比起上个月下降了 10%,具体来说,是因为员工离职导致客户开发数量降低,本月离职了 7 名销售人员,离职员工的客户分配给了其他同事维护,工作量有所增加,所以新客户的开发数量降低了近 20%。」

显然,在你看完这三句描述后,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个描述更好,那个描述更差。

业绩不好只是这句话的观点,但具体有多不好呢?前两个描述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作为读者,你只会有疑惑「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什么程度叫做不好?」

而最后一个描述,则有效地帮你解答这些困惑,有理有据的说明了业绩不好这个观点的原因。

想要做到准确的表达,在你所表达的内容中需要包含「观点」+「证据」这两项。

你的证据描述越详细、越具体,能在对方脑海中描绘出画面感,对方就越能够理解你的意识。

毕竟表达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向他人传递我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让他人理解我们的思想情感。

当我们希望想听众能理解时,表达过程中应该包含了「观点」和「证据」,否者听众不明就里,不知道你想传递什么信息。

很显然,第一个例句里「这个月业绩不好」只是一个纯粹的观点,缺乏证据,所以听众会留下疑惑。

反过来,如果只有证据,对方同样一头雾水。

比如以下对话:

「今天上班路上看到一只狗,身子小巧玲珑,棕色毛发」

「?」

「没事,我就想说我看到一只狗」

「...」

像上面这样只陈述「证据」,就容易造成对方不知道你想说什么的局面。

好表达第一步:用观点+证据的结构精准描述。

02 丨学会条理清晰的陈述观点

不过只会精准描述还不够,你是否遇到这样的经历,明明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很详细,可是对方还是没有抓住你的重点?

这时候也许你心里已经非常不耐烦,觉得对方理解能力怎么这么低!

打住打住,先停止抱怨,因为问题可能是在自己身上。

不信,你看一看这句话: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观点

他工作高效,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交待的任务都能够立即完成,学习能力突出,做事情认真严谨,工作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失误,轮岗期间能够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工作实现,为人友善,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做人还很有爱心,经常看到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很喜欢读书,每个月最少读 4 本书。-----证据

虽然这句话有证据,有观点,描述也很完整。但你没感觉到,压根记不住说了什么吗?

这是因为,这一段描述中缺乏语言结构。

下面我们做个小实验:

请你花 10 秒时间,记住下列这幅扑克牌的花色及数字。

image.png

1...

2...

...10

时间到!

现在闭眼回忆一下,你记住了几张扑克牌呢?

4 张?6 张?总之,有一大堆记不住!

下面我们换一副扑克,再做个小实验:

还是花 10 秒钟时间,记住下列的扑克牌花色及数字:

image.png

1...

2...

...10

时间到!

你发现了吗?

这次轻而易举的就能记住全部扑克的花色与数字,而且顺序也丝毫不差。

这两副牌的内容明明是一样的,为什么后者比前者更容易记住呢?

因为人类的大脑更喜欢「简短、有规律」的信息。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在他的研究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中指出,年轻人的记忆广度大约为 7 个单位。

有的人能记住 9 个单位,有的人只能记住 5 个,比较容易记住的是 3 个左右,最容易记住的是 1 个单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相似的研究都表明了,人的短时记忆更容易接纳 7±2 以下的信息。

回到表达上,如果希望表达的内容,更容易被人记住,这时候就需要将信息整理成简短、有规律的内容,再传递出去。

根据「神奇的 7±2」理论研究,2-4 个关键点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

以前面的那段话为例: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工作高效,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交待的任务都能够立即完成,学习能力突出,做事情认真严谨,工作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失误,轮岗期间能够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工作事项,为人友善,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做人还很有爱心,经常看到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很喜欢读书,每个月最少读 4 本书。

这个陈述传递的信息虽然完整,但是内容比较凌乱,估计听完后也记不住这个人具体优秀在哪里。

那么,为了让这段话更有记忆点,应该如何改呢?

这里可以应用演讲中常见的「黄金三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段话分为三部分进行描述。

如果你经常听演讲的话,你就发现很多领导讲话时,特别喜欢用「三点法」。

比如万科总裁郁亮的演讲稿:

image.png

又比如,李开复博士的演讲稿:

image.png

即便你听完后也不知道他们具体说了哪些,但是图片中标记的关键点,基本上是能够记住的。

下面我们应用「三点法」,对刚刚的描述做个优化。

原文: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工作高效,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交待的任务都能够立即完成,学习能力突出,做事情认真严谨,工作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失误,轮岗期间能够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工作事项,为人友善,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做人还很有爱心,经常看到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很喜欢读书,每个月最少读 4 本书。

修改后: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从三个方面能够证明。 第一、他工作高效,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交待的任务都能够立即完成; 第二、学习能力突出,做事情认真严谨,工作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失误,轮岗期间能够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工作事项; 第三、为人友善,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做人还很有爱心,经常看到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很喜欢读书,每个月最少读 4 本书。

怎么样?

改过了之后,是不是觉得简洁明了,更容易记住了呢?

提升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不困难,只要你在生活中能够刻意练习「三点法」,很快就能够有成效。

比如每次评价一件事情时,多用「第一、第二、第三」,「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序列词表达,就能给他人一种逻辑严谨的感觉。

但是需要提醒你的是,这只是一种伪逻辑的表达技巧,虽然对初学者而言非常有效,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逻辑高手,那么接着往下看吧。

03 丨学会逻辑严谨的表达

为什么说上面的案例是伪逻辑呢?

因为在前面「第一、第二、第三」的描述中,内容并没有蕴含真正的逻辑关系。

比如第二点提到学习能力突出,可是工作没失误跟学习能力没太大关系呀?

又比如第三点说小明为人友善,但跟后面的喜欢读书并没有前后关系。

这就好像,你告诉别人「我喜欢吃面条,比如拉面、拌面、汉堡包。」

对方只会一脸汗颜的问你,「汉堡是面么...

如果想要让这段话符合真正的逻辑,那么应该把里面的描述按照真正的逻辑关系放在一起。

优化后是这样的: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从三个方面能够证明。 第一、他工作高效,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交待的任务都能够立即完成;做事情认真严谨,工作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失误。 第二、学习能力突出,轮岗期间能够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工作事项;喜欢读书,每个月最少读 4 本书。 第三、为人友善,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问题,还很有爱心,经常看到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则是这样:

image.png

那么,什么样的表达才叫真逻辑呢?如何才能找到背后真正的逻辑关系呢?

下面我们继续探寻语言表达的逻辑。

逻辑是思考与表达的基石,如果没有逻辑,那么一切想法或观点,无异于在沙滩上盖起了摩天大楼,一推就倒。

image.png

自从做在网络上写文章以来,遇到最多就是「杠精」,他们通过抬杠获取快感,经常跟别人唱反调故意持相反的意见。

而且他们往往无视或者曲解原述的逻辑,经常发表对人不对事的意见,仅为反对而反对,通过针对性反驳惹翻他人,进而达成目的。

举个例子:

正常逻辑:拉面、拌面、炸酱面都是面条。

杠精逻辑:凭什么炸酱面是面条?汉堡包为什么不能是面条!

你会觉得后者的言论对吗?显然不对,因为它不符合逻辑。

那什么是逻辑呢?简单来说,逻辑指的是思维规律或者客观规律。

凭什么汉堡不是面条?

面条一种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压,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条状(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小片状,最后经煮、炒、烩、炸而成的一种食品。

显然,汉堡的制作流程跟面条不太一样,它不符合面条的客观规律。

扯远了,我们回到表达的逻辑上,逻辑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我理解的表达最高层次,因为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到完整的表达,或者有结构的表达,但往往很难找到表达内容背后真正的逻辑关系,无法做到真正的逻辑严谨的陈述。

想要做到逻辑表达,首先你需要知道有哪些常见的逻辑。

常见的逻辑有两类,一种是演绎逻辑,另一种是归纳逻辑。

演绎逻辑指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而归纳逻辑则截然相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

演绎逻辑

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image.png

从一般推理到特殊

演绎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三段论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举个例子:

你的书在家里,家里的书都在桌上,因此你的书在桌上

image.png

三段论的应用很广,是人们进行数学证明、办案、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等分析问题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方法之一,只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这种标准的三段形式。它可能隐藏了大前提、小前提甚至是结论。

分析问题时常用的「问题/现象-原因-对策」,就是常见的演绎方式。

我最近刚好空调不制冷,于是联系维修师傅来加制冷剂,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用「问题/现象-原因-对策」演绎就是这样:

image.png

在这个演绎当中,实际上是将大前提隐藏了起来,如果还原成三段论就是这样:

从问题到原因的演绎——

隐藏的大前提:任何问题都是因为某个原因产生的; 小前提:现在的问题是「空调不制冷」; 结论:「空调不制冷」的问题是由「空调老化,制冷剂不足」引起的。

从原因到对策的演绎——

隐藏的大前提:问题的解决对策必须针对原因 小前提:现在的原因是「空调老化,制冷剂不足」 结论:「添加制冷剂」的对策是针对「空调老化,制冷剂不足」的原因。

当然,实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有多种结论、多种方案,比如说可以换新空调。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在于表达的逻辑。

演绎逻辑是表达逻辑的基础,只不过在生活中的表达通常会隐藏了大前提或者小前提,直接说出结论,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下面三点:

  1. 大前提所代表的的一般性规律需要绝对正确

  2. 小前提是大前提的特殊情况

  3. 结论符合充要条件

如果不符合这三点,那么你所表达的观点就很容易被人推翻,甚至会闹笑话。

比如:所有的鸟都会飞,鸵鸟也是鸟,所以鸵鸟会飞。

这句话显然是谬论,因为它的大前提「所有鸟都会飞」是错的,最后的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

除了演绎逻辑外,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逻辑叫做——归纳逻辑。

归纳逻辑

归纳逻辑是与演绎逻辑截然相反的逻辑关系,它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也常被称之谓一种或然性推理。

所谓归纳逻辑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判断或知识储备为依据,寻找出其遵循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遵循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

比如前文提到的:「拉面、拌面、炸酱面都是面条」,是因为这三道菜是特殊的个体,具有共同的特征性质,并且符合「面条」的特性,因此将其归纳到「面条」的类别当中。

常见的归纳逻辑有三类: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

  • 按时间顺序的表达:

顾名思义,时间顺序就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产生的逻辑。

写日记是最常见的时间顺序表达逻辑:今天早上做什么事情,下午做什么事情,晚上又做了什么事情。

或者汇报工作时候,按照工作进度向领导汇报:现目前的准备,项目过程中的行动,项目结束后的结果。

表达过程中,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表达,有利于听众理解你的思路。

  • 按结构顺序的表达:

结构顺序则是构成顺序的各个部分,将各部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有三种结构:

地理空间:如七大洲(亚、欧、非、南北美、大洋、南极)、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抽象概念: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OWT 分析法各部分构成)

实物结构:如图所示,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构成实物的整体

image.png

以抽象概念为例,在表达时候就可以这么说: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们的内部优势有……;内部劣势有……;外部机会有……;外部威胁有……。

此外,还有最后一种重要性顺序的逻辑关系。

  • 按重要性顺序的表达:

重要性顺序就是将事物按照它的共同特征归类,并且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列。

举个例子,例如现在有这几个物品:菜刀、圆珠笔、牙刷、砧板、卷笔刀、刮胡刀

你会如何归纳?

将菜刀、卷笔刀、刮胡刀归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刀」。

听起来不错,提炼出「刀」这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按照重要性顺序的第一层含义:按共性归类。

可是,你该如何排列他们的顺序呢?如何按共性的重要程度排列呢?

没有找到背后逻辑的话,说明你的归纳方式或许是错误的,我们需要重新排列。

这些东西都是零售店里的商品,不论是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还是 7-11 的小型便利店,你会发现它们的货物都是排列的整整齐齐,按照事物类别分类。

比如「圆珠笔」和「卷笔刀」,它们都是办公用品;「菜刀」和「砧板」都是厨房用品;「牙刷」和「刮胡刀」都属于洗浴用品。

因此,根据这些共同特性,为这些物品重新分类:

image.png

首先满足了它们的第一个条件:共同特性。

其次满足了第二个条件: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

从商品购买频率的角度出发,洗浴用品的购买频率最高(牙刷的使用频率比刮胡刀更高,所以买的次数也比较多);办公用品的购买频率其次(尽管现在推崇无纸化办公,但是圆珠笔购买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相比卷笔刀);最后是厨房用品(应该有很多人像我一样,菜刀砧板可能两三年才会换一次)。

以上几种逻辑关系,我们根据描述事项的异同,选择不同的逻辑,这样就能够让别人更加容易听懂我们说什么,而且表达也会更加严谨。

到此为止,相信你已经看明白了好表达与坏表达之间的区别。

如果你以及记不清了,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好表达」的陈述是完整的,应该包含了「观点」+「客观事实」;

「好表达」的陈述是条理清晰的,它让语言更有结构,让人轻易听懂;

「好表达」的陈述是富有逻辑的,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

在逻辑方面,你需要了解常见的演绎与归纳两种逻辑:

-演绎逻辑: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是与演绎逻辑截然相反的逻辑关系,它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也常被称之谓一种或然性推理。

归纳逻辑中,包含了三种常见的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

在最早的初稿当中,写到这里应该就完结了,承蒙各位读者朋友捧场,希望能介绍几个练习表达能力的方法。也就不藏着掖着了,一并分享给各位,至于能不能练习起来,就是看自己努力了。

提升思维逻辑的核心还在于多多思考,下面是我个人经验总结出的思考方法

04 丨快速提升表达能力的 3 种方法

  • 方法一:复盘练习法

「复盘」来源于棋类术语,指在每次对弈后,棋手在棋盘上重新走一遍,分析下棋过程中对弈者的优劣与得失关键。

复盘被认为是围棋选手增长棋力的最重要方法,尤其是自己和高水平者对弈时,可以通过他人的视角看到自己思考不足的地方,从而将别人的经验化为己用。

所谓的复盘思维,就是对过去所做的事情重新「过一遍」,通过回顾、重演和分析、找出原因、总结规律,指导我们下一次的行动。

在今天,复盘思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不论是股票分析,还是工作分析,许多厉害的人都善于复盘。

我们该如何将复盘思维用在提升沟通技巧上呢?

以跟同事或领导的对话为例,在沟通时你可以用纸笔记录对以下步骤的思考:

首先,回顾你们当时沟通的目的,对话的主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输出什么观点?

其次,重演沟通的过程,并分析原因,思考当时交流时为什么说这句话?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是不是有不足之处?

最后,探寻对话规律,工作中的沟通场景无非是汇报、请教、指导、拒绝等,我们遇到的往往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

当你经过复盘后,就能发现某个场景高效沟通的技巧及关键,经过复盘分析后,就能形成自己的经验,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

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把对话录音起来,避免复盘时候出现纰漏。

  • 方法二:电梯法则练习法

虽然叫做电梯法则练习,但并不是让你在电梯里说话。该方法来自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

麦肯锡是一家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的公司,作为世界领先的咨询公司,也有悲痛的过往,毕竟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麦肯锡公司曾经得到过一次沉痛的教训: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 咨询结束的时候,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结果呢?」 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 30 层到 1 层的 30 秒钟内把结果说清楚。 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

从此,麦肯锡要求员工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将表达内容归纳在 3 个要点内,这就是广为流传的「30 秒电梯法则」。

我们该如何应用「30 秒电梯法则」?

例如你想跟领导汇报一项事情,你可以事先尝试一下,自己能不能在 30 秒内表达最重要的事情。

又如你去面试时,面试官让你做个自我介绍,你能不能在 30 秒内展现出自己比较全面的信息?

在日常练习的时候,你可以打开手机录音,来一段即兴演讲,记住要一鼓作气,即便没有讲好也不要重头开始。录完后回放一遍,你就知道自己在表达上的不足了。

  • 方法三:复述练习法

不知道你们平时是否爱看 TED 的演讲,为什么现在 TED 那么受欢迎?

除了有干货外,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够讲好一个故事,不论是自己的故事,还是自己他人的故事。

他们的演讲不只有「干货」,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么有趣的演讲,受众自然就多了。

表达能力好的人,通常都善于转达别人的讲话观点,或者复述别人的故事经历。

复述故事,也是提升沟通表达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比如你看完了一部电影,你认为这部电影很精彩想分享给其他人,那么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吧。

或者看到件很有趣的事,想分享给身边的朋友,那么复述一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吧。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同样可以拿出手机录音,通过复盘的方式,去感受一下自己复述的水平。

到这,本文的全部内容都已经结束了,其实原理也好,方法也罢,知道之后都觉得并不困难。

难的是学以致用,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工作生活当中,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这就得看你有没有踏出这一步了,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

备案号:YX11XR9ggMy

来自盐选专栏《怕什么!年轻人的快乐社交指南》

继续阅读下一篇:如何「搞定」一个对你有恶意的人查看本专栏全部14篇

昨天凌晨和一个新认识的北京妹子小孙打了快通宵的电话,她给我说了一件特别有感触的事。 自己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不幸碰上几个对你特别有恶意的人。 作为一个新入职的应届生,小孙算是纯新人一个,对于职场关系可算是一窍不通。她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两个老员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总是各种拿话怼她,平时她主动打招呼,这俩人也爱理不理地敷衍一下。 而且,更严重的是,就在昨天,小孙的部门经理找到她,语重心长

编辑于 2021-12-28 10:23

赞赏

谢谢你的支持与赞赏

63 人已赞赏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赞同 8 万1,109 条评论收藏喜欢收起

分享

更多回答

image.png

虚舟老师

《复盘》作者,3.0复盘训练营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怎么提升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我这里提供两个武器,一个是写,一个是读。都是很简单,却能见奇效的工具。有时我们会去远方寻找所谓的秘籍,却不知道最好用的说不定就在你家后院。

01写

有一个很简单的武器,如果长期使用,一定可以提升你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这个武器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写。

写下来和你只是在头脑里想一想,是两码事、两码事、两码事!

有时在大脑里的思考容易停留于碎片化,或者局限于某个点,借助文字,你可以一层一层的去深挖,挖出更多的东西,更具有逻辑性和体系化,能够兼顾更宏大的思考局面。

写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

输入有时候都会很容易,比如看本书,翻来翻去,想看哪里看哪里,躺着看也行,坐着看也行,但是一旦要输出,要把你看到的输出出来,就未必那么容易了。你需要收摄身心,按耐住自己躁动的神经,制心一处,甚至要把自己关在书房,或者最起码也要找一个星巴克,然后打开电脑,戴上耳机,一点一点的去写,让之前所有的积累一点一点的输出出来。

输出,写出来,才是对一个人更大的锻炼。

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你开始生产属于自己的知识,生产属于自己的大道理、学问和智慧,你从一个知识消费者变成了一个知识生产者。

你开始增加自己的思考时间,你对问题的观察变得更为具体,你开始重新认识你所遇到的事物,你甚至会借助模型或框架来思考。

可能你有一个疑问,那都写一些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建议,可以作为你每日的基础写作训练,就是每天写复盘日记。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深度复盘反思。

有人能将一天活成2天,有人一天下来,除了累个半死,什么感觉都没有。

大部分人没有回头审视的习惯。

曾国藩有一个习惯,就是做完一件大事之后,点一炷香,把整个过程细细地想一遍。

拉卡拉创办人孙陶然说:如果说今天我有所成就的话,一半源于天资,一半即源于复盘。

复盘有大小之分,小到每天发生的芝麻蒜皮的事情,大到个人或者组织的定位、战略、品牌等等。

复盘就是向自己的过去学习,从过去的经历当中去审视我们的行为、习惯、情绪、信念和基本假设,从而有机会去重新进行校正,跳出固有模式的局限,打开新的可能性。

复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激活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有人说,元认知能力几乎是一切学习与进步的最底层、最根本的能力。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实际上取决于他的元认知能力有多强。

这个能力一旦启动,一个人就可能直接超越了 99% 的人,因为 99% 的人终生都没有正确开启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开启了元认知能力之后,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种种想法,就能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种种想法…… 比如,今天提到的“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元认知能力的应用,可大多数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认真对待过,于是,学习能力一直很差,更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差,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差…… 你说可怕不可怕?

打磨元认知的方法有几个,比如反思,比如冥想,比如进入心流体验,等等。

因此,只有不断去激活元认知,我们的学习效果才会持续提升。

元认知能力一旦被激活了,一切就都打开了。

那具体如何来做复盘呢?我自己总结的经验是三个步骤:记录、反思、提炼。

第一步:记录。就是把你当天或者过往一天的主要发生记录下来,遇到了什么人,谈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绪怎么样,跟谁有什么不愉快……

第二步:反思。就某个点、某件事慢慢进行剖析,比如为什么有这种情绪?为什么不愉快,发生了什么?由什么引发?我的判断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这种判断是一时的还是一种固有的模式?怎么做,才能避免?

第三步:提炼。反思到最后,提炼形成行动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提炼很简单,就是形成一句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提炼这个动作就是在慢慢帮助我们生产属于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形成属于自己的行动指南、方法论,然后再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复盘,也是打磨思考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它既可以激活你的元认知、训练你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觉知,让你能够更好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02读

会读书的人,理解能力都不会差。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为了应用,肯定不是为了堆砌一堆知识,顽固不化,还占用内存。时间长了,大脑就反应迟缓,变成书呆子或者书痴。

读书谁都会,但是会读书又另当别论了。

而会读书又是如此的重要,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出来,才能够转识成智,才能转化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雾满拦江先生曾经提到过一套系统的读书方法,可以将读书应用出来,这套方法包括四个部分,也可以视作四个阶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为文用、文为理用。每一个阶段基本上要用时一年,总共用时四年,方可大功修成。

1、第一年:古为今用

第一个动作,在《论语》、《老子》、《庄子》等国学经典当中选一本,最好薄一点,最好是《老子》,5284个字,把它背下来。

在雾满拦江的朋友当中,诸如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守彬、文德先生鬼脚七,都能将《老子》倒背如流,他们都从这本书中吸取了智慧。

我记得在国内推广读经运动的王财贵老先生也提到过曾经要求自己的儿子背《老子》,每天背两章,40天把《老子》给背完了,又连续复习了好几次,直至能够全文背诵,这件事改变了他的孩子,使他从一个原来学校里最笨的孩子变成最聪明的孩子,也影响了他以后的职业生涯。

雾满拦江认为《老子》内含的是人类顶级智慧,一定要背下来,只有背下来它才属于你,才能了然于心、运用自如。

背完之后,第二个动作,就是读一本《老子》的解读版,推荐南怀瑾的《老子他说》,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三个动作,找一本你一直想读的外国名人传记,如《林肯传》、《俾斯麦传》、《乔布斯传》等,拿老子的智慧往这些人身上套,看是否灵光。你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人性,感受到未曾有过的顿悟之感。

做了以上三个动作,就等于在自己的脑子里安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再有新思想输入,就会立即体现出价值。

2、第二年:洋为中用

读一本或几本古希腊的典籍,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霍布斯《利维坦》等都可以,把书中的思想纲要记下来,往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放一下,看看是否靠谱。

3、第三年:理为文用

把数理理论,往人生上比划比划。

万维钢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只有科学理性思维才能洞穿我们常见的“常识思维”背后的谬误,现代社会其实更需要“反常识思维”。

而理工科思维的源头其实就是“取舍思维”(tradeoff),取舍思维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其实就是在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而思考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境界的不同。

4、第四年:文为理用

有了前面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就走向了洞穿文理、融会贯通的地步。

以上四个阶段,只要完成了第一个阶段,人生际遇就会完全不同了。当古圣哲的智慧慢慢渗透到我们的大脑里,我们就能够固守出新,应时而变,变得简单、明快、愉悦而睿智。

因此,从雾满拦江的读书四阶段论里面,我们知道了读书也是要讲究方法和格局的,人不人之间的不同,大概就在于这些地方吧。

剩下来的,就是刻意练习了。

一个字:干!

PS:辛苦写的近3000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

image.png

赞同 2.3 万578 条评论收藏喜欢

分享

image.png

谢春霖

创业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表达能力不够,主要是因为思维能力不行...

这话怎么说??

我给你先做个测试题:

请你花 10 秒钟的时间,记住以下的 20 个数字:

71438059269250741863

好,我们再来试一组数字,还是花 10 秒钟来记住它:

99887766554433221100

其实这两组的 20 个数字是一样的,但是不是觉得第二组一下子就记住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第二组数据更符合我们大脑的使用习惯,数字与数字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和结构。

我们大脑处理信息有两个规律:

  1. 太多的信息记不住。

  2. 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人口若悬河地和你讲了半天,他说的每个字你都听得懂,然而组合在一起,你并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内容没有逻辑,语句没有重点,就像刚才那一串杂乱的数字……

听他说话时间一长,你甚至开始头疼,变得焦躁,心里骂道:「你 TM 到底想说什么?」

你别觉得听着难受,讲的人,他自己也许更难受!

明明心里有很多想法,甚至做了上百页的 PPT,但就是讲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思维没有结构。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会不断地涌现出来,看似很多,却杂乱无章,就像是衣橱里的一堆没有整理的衣服,堆砌在一起。

当有人问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衣服吗?

  • 「嗯…….我有很多衣服(想法)……」

  • 能详细点说吗?

  • 「我有一条蓝裤子,一条橘黄色裙子,一件白衬衫,还有件灰白条纹衬衫,一条牛仔裤,一条蓝色竖条纹的裤子,还有顶黑色的帽子,哦对了,还有一条蓝色裤子(这个刚才好像说过了)……」

  • ¥#%@#¥%@……你到底有些啥?

  • 「我刚才说的都是我有的啊……」

如果你的思维没有经过整理,就会像这堆乱糟糟的衣服,你拥有它们,却无法理解它们!

那怎么办?如何让思维变得既全面又有序呢?

你需要结构化思维。

所谓结构化思维,就像是把衣橱里的这些衣服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比如按季节分类,按穿着场合分类,按服装风格分类……

这时候,别人再问你:你有些什么衣服呢?

你回答:

我一共有 208 件装备,分为:

  • 夏季、春秋季、冬季 3 大类;

  • 每个季节的衣服又分为工作装、休闲装、宴会装、运动装 4 大系列;

  • 其中,休闲装里有田园、淑女、简约 3 种风格;

  • 每种风格的衣服,拥有深色、浅色各 3 套搭配;

  • 另外配了 4 双运动鞋,5 双皮鞋,6 双休闲鞋,7 个包包,8 顶帽子来应对不同需要……

是不是听着清楚多了?

并且,当你需要使用这些整理好的衣服时,也会变得很方便。

比如,今天你想要和男朋友晚上去一个 party,那么你不需要再从所有的衣服里翻来覆去地寻找,一件件试穿……

而是直接在已经分类好的衣橱中,找到宴会装区域,从里面拿起一套适合的即可。

把你的想法和思维内容,像整理衣服一样,分门别类地安放好,组成一个结构分明的整体,方便日后的理解、存储、使用。这个,就称为「结构化思维」。

一、学会结构化思维,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能够习惯用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思考,你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公司的线下门店,生意突然下滑,怎么办?

如果你不会结构化思维,你可能会这样说……

image.png

有结构化思维的人会这样表达……

image.png

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再比如,你们公司近期要举办一场大型的相亲活动,你是项目的负责人,目前正在召开项目工作会议,老板请你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目前的安排。

如果你不会结构化思维,你可能会这样表达……

image.png

有结构化思维的人会这样表达……

image.png

是不是感觉整个表达逻辑非常有序,层次分明?

除了表达和思考,结构化的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我问你:过去一年,你都学了些啥呢?

如果你不会结构化思维,你可能会这样回答……

image.png

有结构化思维的人会这样表达……

image.png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很不一样呢?

好,说了那么多结构化思维的好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

接下来,我就带你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说起,帮助你快速学会结构化思维。

试想一下,有一天,你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在路上游荡,汽车突然停下,发出轰轰的巨响,无法行驶,怎么办?

是哪里出了问题?轮胎?轴承?发动机?油箱?还是有只猫在车里作怪?

一辆汽车,拥有上万个零件,当你发现汽车的行驶功能出现故障时,如果你不是专业修汽车的,你根本不知道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你能想到的也是这上万零件里的一小部分……

那怎么办?

你一通乱试后,最终无果,只得叫来拖车,将汽车送入了修理厂……

师傅一看,说:小问题,你稍等片刻……

然后咔咔咔,不到一局《王者荣耀》的时间,就把车给修好了!

为什么能那么快?

不是有上万个零件吗?

如果逐个检查一遍,至少也需要一天的时间啊,这还不算更换和维修的时间!

师傅为什么能那么快?

因为:结构!

在维修师傅的眼中,汽车并不是由上万个零件拼接而成的,而是「结构化」的:

image.png

  • 有了结构,师傅就能由局部到整体,快速判断可能导致问题的所有区域。

  • 有了结构,师傅就能由混乱到有序,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整块整组的排查。

  • 有了结构,师傅就能由复杂到简单,将大问题切成多个小问题逐个击破。

透过结构看世界,你就拥有了化繁为简的能力!

结构化思维,关键就在于「结构」二字,如果你能找到复杂问题背后的结构,就能像修车师傅那样,将问题化繁为简,变成若干个小问题,从而更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一个问题结构化呢?

二、结构化思维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目的,找到分解角度

所谓的结构化,是不是就是把问题拆散、切碎,然后再分类汇总就行了?

比如刚才整理衣服的例子、汽车零件的例子,就是把一个整体,拆分成一个个小零件,然后根据小零件的属性,进行了分类汇总。

真的是这样吗?

并没有那么简单……

将一个「整体」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要素」,再将一个个「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其实可以有很多种组合方式。

  • 比如刚才的汽车零件,你也可以把它们按材质分类,方便垃圾回收;

  • 或者按生产零件的厂家分类,方便返厂维修;

  • 或者按头部、身体、四肢的构造分类,就能组合成一个大黄蜂……

同样的要素,组合成不同的结构,就能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目的。因此,结构化思维,并不是简单地做个分类汇总,而是要明白分解后,以什么方式组合,要达成什么目的。

所以,我们得在问题分解之前,先弄清楚分解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目的进行拆解与结构化。比如说,对于一个项目:

  • 如果目标是分析进度:那就按时间进度、过程阶段来分解;

  • 如果目标是分析成本:那就按工作项来分解;

  • 如果目标是分析客户:那就按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来分解。

第二步:按 MECE 原则,组成结构

确定了分解目的,然后我们就要开始搭建结构了,先说一种最基本的结构形态:金字塔结构

什么是金字塔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先确认目标问题,再根据分解的目的,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类别,类别下再放入对应的不同要素,这样逐层分解,最终形成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结构。

image.png

并且,金字塔的每一层,都必须牢固,不能少一块砖,也不能多一块砖,不然整个结构就会垮塌,这个就称为 MECE 原则。

MECE 是麦肯锡著名咨询师巴巴拉·明托在她的著作《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金字塔的每一层,内容不能有重复的部分,也不能有遗漏的部分。

image.png

比如,你把衣服分类为:春秋季服饰,职业套装。

这个就有重叠的部分:有些衣服既是职业装,也是春秋季服饰。

image.png

也有遗漏的部分:夏天穿的休闲服应该归到哪一类?

image.png

那么,什么才是不重叠,不遗漏,符合 MECE 原则的呢?

你可以按季节分:春秋装,冬装,夏装。

image.png

除了这 3 类之外,没有其他季节了,这个就是「不遗漏」;春秋的衣服差不多,所以归为一类,夏天的衣服,春秋冬穿不了;冬天的衣服,也不能归类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里,因此「不重叠」,符合 MECE 原则。

是不是有点听晕了?

不着急,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问题:如何在未来 3 个月完成 100 万销售业绩?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构建金字塔结构:

方式 1:自上而下使用「演绎法」设计结构。

要完成 100 万的业绩,关键是客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类别进行划分,对不同客户类别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完成业绩。

根据 MECE 原则我们发现,客户无非来源于三类:

  1. 陌生的新客户;

  2. 正在跟进中的准客户;

  3. 已经购买过的老客户。

因此,我们可以在金字塔的第一层,划分为:新客户、跟进中客户、老客户这三类。

image.png

这样一划分,大致的思路已经清楚了:

  1. 开拓更多获取新客户的渠道;

  2. 提高跟进中客户的付款转化率;

  3. 促进老客户的复购。

根据这个策略,我们再继续往每个子分类中添加要素,比如:

  1. 在新客户下,添加可拓展的新渠道列表;

  2. 在准客户下,添加促销方案;

  3. 在老客户下,添加老客户回访计划……

如此这般,一层层演化细分,最终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其中,第一层的分类最重要,它决定了你整个结构的整体功能。

不过,这个分解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你在运用的过程中,得根据实际问题,找到对问题的解决最直接有效的切分方式,比如:

  • 侧重于分而治之的,可以按空间维度进行分类:新客户、跟进中客户、老客户;或者业务 A、业务 B、业务 C。

  • 侧重于进度把控的,可以按时间维度进行分类: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

  • 侧重于战略聚焦的,可以按重要程度进行分类:机构客户、普通客户。

  • 侧重于目标达成的,可以按演绎逻辑进行分类: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方式 2:自下而上使用「归纳法」提炼结构。

自上而下演绎法的好处是效率高,可以快速地把问题结构化。

可是,这种方式有个前提,就是你得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快速找到恰当的分解角度,或者大脑中已经有了现成的结构可以直接使用,比如,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如果没有现成的结构,或者找不到分解的角度,怎么办?

你可以尝试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地提炼结构。具体怎么做?

1.针对问题目标,穷尽所有能想到的内容

我们还是回到前面的问题:

如何在未来 3 个月完成 100 万销售业绩?

然后你需要开始头脑风暴,把能想到的所有相关信息,不管是建议方法、关键人物,还是重要事项、截止时间……总之,只要和问题相关,有多少写多少,完全穷尽。

你也可以找来一些帮手,把大伙儿关在会议室里一起讨论,运用群体智慧,通过各种唇枪舌剑、各种奇思妙想,将想法、建议、点子铺满整个白板……

image.png

头脑风暴结束,你发现真的是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这都什么跟什么啊,果然是人多智商低……

是不是看着很头大?

还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别急,我们接着进行下一步……

2.用归纳法中的「求同、求异、剩余法」对内容进行分组

在分组过程中,你需要对内容进行一些增减修补,比如:

  • 把一些有明显上下层次关系的先连接起来,看起来比较方便;

  • 把同一分组中明显缺少的项目补上,比如客户分类中缺少「老客户」这一类;

  • 再把一些重复的内容删除,对不恰当的内容进行修正。

经过一番调整,凌乱的内容很快被分成了 5 个大组:渠道、获客方法、产品活动、客户分类、沟通方式,这里的分组名称不要求太精确,因为后期可能还需要调整。

image.png

是不是感觉整体结构清晰很多了?

不过,这 5 类之间的逻辑,看上去还是比较混乱,内容之间也不 MECE,而且也不是金字塔结构……

怎么办?

我们接着进行下一步……

3.梳理逻辑层次,构建金字塔结构

接着,你需要梳理这 5 组的逻辑关系。我们发现,「客户分类」这个组和其他几组明显不同,渠道、获客方式、沟通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的不同的拉新、促销的手段。

因此,我们把客户分类这组拎出来,作为金字塔的上一层,把渠道、获客方法、沟通方式,根据客户的类别不同,重新组合,放在金字塔的下层。

在调整的过程中,继续修改归类错误、结构不 MECE 的部分,比如:

  • 「客户分类」中目前的内容是:新客户,准客户,老客户,机构客户。而机构客户和其他三类有重叠部分,不符合 MECE 原则,应剔除。

  • 之前的类别命名不精确,其实应该分为「渠道、营销」这两部分,不同的用户对应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渠道对应不同的营销方式。

  • 头脑风暴时只考虑了新客户的渠道,没有考虑准客户和老客户的渠道,要补上……

image.png

这样看上去是不是又清晰很多了?

咦?「产品活动」去哪了?

不管是新客户、准客户还是老客户,我们采取的产品活动都是同一个,因此可以把产品活动放在它们的上方,作为金字塔的顶端,这也因此成为了本次 3 个月业绩冲刺的核心活动。

image.png

现在是不是看到金字塔结构了?

第三步:调整结构,给出方案

目前这个方案看上去还不太完善,因为内容基本都是通过头脑风暴得来的,比较零碎,但是结构已经出来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先检查整个结构是否 MECE、逻辑层次是否有混淆的部分,调整一下。然后,根据这个结构,再往里面继续增减要素,不断完善整个方案

(注:篇幅原因,就不再继续做深一步的完善工作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尝试。)

最后,你就可以根据这个金字塔结构,给出未来 3 个月业绩冲刺的完整方案了:

image.png

你看,这样一步步地梳理,我们就从一堆凌乱、没有规则的想法中,提炼出了一套有结构、有逻辑、可执行的行动方案。

这,就是结构化思维的力量!

不过,结构化思维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分解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吗?

当然不是。

金字塔结构只是结构化思维中最基本的一种形态,是结构化思维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带你学习结构化思维的进阶技巧。

三、结构化思维的进阶技巧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结构化思维,可以将一个复杂的整体,分解成多个小部分来逐个分析,让思维可以细致又不失整体;也可以将零碎的信息分类归档,组合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让思考可以发散又井然有序。

但是,整个过程既要头脑风暴穷尽想法,又得不断调整逻辑找出恰当的结构,还需要每一层都符合 MECE 原则……

这样下来,耗时就会比较长。而且,万一有些该考虑的部分,因为在头脑风暴的时候没有出现,后来也没想到,导致缺少一整个思考维度,怎么办?

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可以让你把问题快速结构化,又保证每一步都符合 MECE 原则呢?

下面,我就给你说一下结构化思维中的进阶技巧:平面切割法。

什么是平面切割法?

你拿出一张白纸放在面前,想象在白纸上即将填满的内容,将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案。

image.png

然后怎么办?

念个咒语,答案就会自动出现?

当然不是。

你需要拿起一支笔,对这个完整的方案,用横线、竖线进行切割。只要你画的线是贯穿、封闭的,那么切出来的结构一定是 MECE 的。

image.png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肯定是无遗漏的;用线条把彼此分开,一定是相互独立不重叠的。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个线怎么画?

当然不能随便画,就像我们中国的汉字,一共有 10 万个左右,每个字都不一样,但所有的汉字,都是通过「点、横、竖、撇、捺、折、弯、钩」这 8 个基本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切割平面的线也一样,也有两个基本手法,所有的结构都来源于这两个手法的单独或组合使用。

第一个画线手法:两分法

两分法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彼此对立,加在一起又是一个整体。比如,有无、是非、黑白、阴阳、虚实、因果……

因此,如果能找到一件事情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面,我们就能用一条线,将它们彼此分开,组合成一个对立统一体,而它们两者也一定是 MECE 的。

比如,你们公司最近想招募新员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招聘策略?

然后我们就开始思考,这张白纸上就是你所要面对的所有招募对象,是否可以用两分法,将他们分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呢?

我们想到了一个要素:能力。

我们可以把他们先分成能力强、能力弱的两类,彼此对立,结合在一起又是统一的整体,符合 MECE。

image.png

不过这个分类还是太宽泛,还有没有能组成对立统一体的其他要素呢?

我们又想到了第二个要素:态度。

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态度好、态度差这两类,彼此对立,又能融合统一。

可是,纸上已经被切割成能力强弱的两部分了,怎么办?

我们可以横向再画一条线,把纸切成上下两部分,上面的代表态度好,下面的代表态度差。

这样,纸张就被我们切成了一个二维四象限,4 个部分彼此 MECE,面试者也因此被我们分成了四类,他们分别是:

  1. 能力强/态度好

  2. 能力强/态度差

  3. 能力弱/态度差

  4. 能力弱/态度好

image.png

有了这个结构,我们就能很方便地制定出对应的招聘策略了。

image.png

(注:结构化思考是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的,至于分析完之后又应该如何给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还得看你的背景知识量,上面这个案例省略了具体策略的制定过程,有心的同学可以自行思考一下原因。)

当然,遇到问题,你不用每次都自己切割。

有一些已经成熟的模型,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切分方法之上的,你可以根据问题,直接拿现成的结构模型使用,不用自己重新发明轮子。

比如,基于两分法的管理理论:

image.png

比如,将两次两分法组合成一个二维四象限的各种管理理论:

image.png

当然,还可以找到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它们都是基于 MECE 原则,使用两分法切割出来的结构模型,非常好用。学会了这个切割方法后,你自己也能原创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构,说不定还能出本书啥的。

第二个画线手法:三分法

三分法,就是在两分法的中间添加一个「过渡」的状态,让分类变得更加细致,也避免非此即彼的绝对论断。比如:

  • 黑、、白;

  • 好、一般、差;

  • 事前、事中、事后;

  • 陌生客户、准客户、老客户。

你也能将两个三分法,组合成一个九宫格,比如:

image.png

通用电气矩阵,就是把波士顿矩阵的两分法改成了三分法,分析结构变得更加细致,战略选择也更加精准。

不过,三分法带来结构更细致的同时,也带来了结构的更加复杂,很多人看到这个九宫格就已经蒙圈了。因此,在你还没有熟练掌握结构化思维的时候,如无必要,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三分法。

结合这两种画线技巧,你可以设计出更复杂的结构模型。

比如,让你思维更缜密的「5W2H 结构」。

image.png

比如,让你快速理清商业模式的「商业模式画布」。

image.png

比如,让你能全面分析企业发展问题的「麦肯锡 7S」。

image.png

也许,你曾经看到过这些结构模型,也学习过它们的含义,以及使用方法。而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是否能看到它们是如何被一步步切割出来的呢?

如果你能看到这些结构的演化过程,你是否对它们的理解和使用又更深了一个层次呢?

作为思考题,你可以自己试着拿张纸推演一遍。

回到前面头脑风暴的案例。

我们试着用平面切割法,看看可以把刚才这个问题切成什么样的结构。

问题:如何在未来 3 个月完成 100 万销售业绩?

1.用两分法,找到第一条切割线

客户?产品?活动方案?营销?渠道?

好像这些都不太适合,要么范围太小,无法包含所有相关的信息,要么无法切分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那应该怎么切?

通过思考后发现,要完成 100 万销售业绩,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思考,无非就是公司的外部因素和公司的内部因素,这既包含了所有的相关要素,又对立统一。

因此,我们第一条线可以先把结构分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这两部分。

image.png

继续用两分法、三分法切割结构。

2.第二条线怎么画

要完成 100 万销售,无非就两个环节:

  1. 把产品生产出来;

  2. 把产品卖掉。

因此,第二条线可以是「生产与销售」这对对立统一体。

切割后,出现了一个二维四象限,彼此符合 MECE 原则。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对这 4 部分进行重新命名:

image.png

  • 外部销售问题,那就是「营销/渠道」的问题

  • 外部生产问题,那就是「市场需求」的问题

  • 内部销售问题,那就是「销售团队」的问题

  • 内部生产问题,那就是「产品设计/供应」的问题

3.再看一下每个部分是否还可以继续切割

比如,在「营销/渠道」这个分类中,不同的用户类别适用于不同的渠道和营销方式,因此,可以用三分法,切成新客户、准客户、老客户三类,再横向切成营销和渠道两部分。

image.png

比如,在「销售团队」这个分类中,使用 X-Y 结构,设置业绩目标,施加外部压力;设置业务奖励,提供内在激励。

image.png

比如,在「市场需求」这个分类中,用两分法,切分为用户需求和市场热点,用于搜集信息,协助设计部门做出更受欢迎的产品或者活动。

image.png

比如,在「产品设计/供应」这个分类中,用两分法,切分为产品设计和供应链管理,针对用户的需求和未来这 3 个月可能出现的销售高峰,调整产品设计,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等。

image.png

如果说,前面金字塔结构是一名业务主管的视角,那么当你完成了平面切割,你便拥有了 CEO 的全局视野。

除了看到前面金字塔结构中的所有和营销相关的内容,你还能看到之前未考虑到的公司内部视角和产品生产视角。

image.png

有了这个结构,你就可以从用户需求、市场热点的部分开始,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然后,用这些信息指导你的产品设计,活动设置,优化产品供应链;接着,设定销售团队的业绩目标,制订团队的激励方案;最后,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销售渠道,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

通过平面切割来进行结构化思维,你的整个解决方案,将变得更加完整和系统!

还没结束……

当方案开始执行,根据实际的销售情况、市场反馈,视图中右下角的「市场需求」部分的信息就会被更新;

这将进一步帮助你优化产品设计,提供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优化供应链的管理,以满足市场的增长;

紧接着,调整团队业绩目标,优化激励方案;

然后,继续改善渠道的营销方式……

随后,又进入下一波优化循环,如此往复……

image.png

你有没有发现,整个方案动起来了!

它不再是固定的方案,在纸上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调整、自我演化!这种加入了时间轴的动态思考,将我们的思维从三维上升到了四维,进化到了另一种方式……

这就是问题分析的究极奥义:系统性思维

备案号:YX11oYXXVkq

该盐选专栏共 32 章,96% 未读继续阅读

盐选专栏不平凡的思考力:「聪明」是可以学会的谢春霖共 32 节会员专享¥99.00加入书架

发布于 2021-09-14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