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亲爱的会员,你已畅享该会员内容(原价:29.9元)简介目录评价推荐简介什么样的人适合考公务员,什么样的人能够在公务员系统里面有很好的发展空间?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在选择之前,信息在先。公考鬼才江牧云将用他10年公考辅导的经验,加上在机关10余年工作经验,帮你还原公务员从考试到日常到升迁的真实情况,同时教你实用有效的笔试、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助你上岸。我适合考公务员吗?知乎这种问题和答案太多了。可究竟什...
亲爱的会员,你已畅享该会员内容(原价:29.9 元)
简介
目录
评价
推荐
简介
什么样的人适合考公务员,什么样的人能够在公务员系统里面有很好的发展空间?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在选择之前,信息在先。公考鬼才江牧云将用他 10 年公考辅导的经验,加上在机关 10 余年工作经验,帮你还原公务员从考试到日常到升迁的真实情况,同时教你实用有效的笔试、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助你上岸。
我适合考公务员吗?知乎这种问题和答案太多了。
可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考公务员?
什么样的人能够在公务员系统里面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如果你想考公务员,不要再去看鸡汤,看的越多,就和公务员考试要求的方向越远。
江牧云老师一直在政府系统做执笔的工作,这也是大家未来进入体制内的工作常态。作为一个在公务员系统呆了 10 多年,从村,镇、县、市、省都经历过的人,曾看到有人平步青云,有人断送前程,有人升级到副部级,有人雪藏到边区。
本专栏将从公务员高分考生的角度,带你全面客观地了解公务员的信息,系统介绍公务员职业特点和选岗、备考策略,笔试、面试快速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国考、省考、事业单位等考试的规划,帮你做出最好的择业选择,还有考公上岸的策略包和资料包给你加 buff。
大纲
了解公务员:职业特点与自我匹配
考公务员之前:你真的适合考公务员吗?
职业生涯:考上公务员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编制类型大揭秘: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公、军队文职到底有什么区别?
体制内外的生死抉择:放弃体制外高薪的岗位,离职考公,如何才能「值」
了解公务员考试:考试类型和报考指导
公务员考试难度:考上公务员,你需要多努力?
帮你解决
如何准确选岗,结合自我认知和岗位特点,选取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岗位,少走弯路
如何科学备考,合理分配时间,科学把控节奏,用最省力的学习去拿最高的分数
如何斩获高分,深层次理解行测、申论和面试的底层逻辑,找准应对考试的总路线和大方向,在战略上掌握考试科目
考公路上遇到的信息、判断和决策问题,帮你找到最优解
适用人群
应届毕业生,公考小白,一无所知的人
打工人,正在准备考公,纠结于是否辞职的人
屡败屡战者,明明很努力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作者一键关注
国内招考教育培训服务专家
关注
省直机关工作+三次笔面第一上岸+三级工作经验+6年培训上岸经验。
考公务员之前:你真的适合考公务员吗?
我适合考公务员吗 ?知乎这种问题和答案太多了,作为一个在公务员系统呆了 10 多年,从村,镇、县、市、省都经历过的人,和我们同事的,我见过的人,不少于 1000 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断送前程,有人升级到副部级,有人雪藏到边区。
什么样的人适合考公务员,什么样的人能够在公务员系统里面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我完全有资格来的回答各位。
再次提醒诸位,我们最宝贵的是时间,最重要的是选择,无论你选择考或者不考,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人云亦云,他考我也考。
说实话,你要是想考公务员的话,建议少看或者不要再去看鸡汤和网络爽文,看的越多,就和公务员考试要求的方向越远。因为我一直在政府系统做执笔的工作,也是大家未来进入体制内的工作常态,大家可以根据我的文字的特点和表述内容,看看自己是否能够适应公考。
在过去的 2020 年,我相信每位在看这篇文章的同学,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考公的朋友。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进一步凸显了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体制外职场的不稳定性,如果说以前还经常有人会戴上名为「嘲讽」的眼镜来看待公务员这份职业:平庸,无趣,寡淡……那么现在,更多的人只会在埋头刷行测的同时,感叹一句:真香!
我们仅以近五年(2016—2020)年国考的报名和招录人数为例,来直观地感受一下「公考大军」的发展趋势。
大家明显可以看到,每年都招录人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浮动不是很大。2019 年是因为机构改革,很多单位人事冻结没有找人,所以招录人数锐减,但即便如此,该年的报考人数依然还在增加。
在这样的一种趋势下,看着自己身边的「公考大军」人潮涌动,有人蠢蠢欲动,有人反复权衡,心底都萦绕着同一个问题:我到底适不适合考公务员?
为了帮助大家解答这个问题,更好地认识自己与公务员这份职业的匹配度,进而避免无意识的随波逐流,而是能够根据内外部情况作出真正理性的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坚定考公的信心和决心,在这条路上走得高远。
先跟大家聊一个问题:到底都是哪些人考上了公务员?他们考上公务员之后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我梳理了一下身边的案例,包括同事、朋友、学生、给大家分享几个典型案例:
小 A,出身南方某省份农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从某 TOP10 名校历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以选调生身份考入某区街道办,两年后通过遴选进入省级机关,目前工作基本稳定,正在寻求个人问题的突破。烦恼在于,离家太远且工资略低,家中父母又难以支援,所以被买房难住。
小 Z,出身西部某三线城市,父母都是体制内普通公务员,某双非一本高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首次参加省考就顺利上岸,就任邻县一基层乡镇。三年后被借调至县委办工作,目前的工作节奏跟互联网大厂无异,每天都在琢磨着如何回到市里,离家近点。
小 Y,出身包邮区某三线城市,家中长辈世代经商,家境殷实,省内某二本院校思政专业本科毕业,考研失败后选择省考,进入本市某边缘化市直部门。由于工作清闲且不差钱,所以很快就结婚生子,目前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小 D,出身中部某十八线小县城,父母都是中学老师,某 211 高校工科类专业毕业后考入本县一乡镇工作,两年后通过遴选进入县纪委,目前正在想尽办法谋得一个副科级实职。父母已将车房都准备好,目前静待佳人。
大家应该已经发现,这几个案例的主人公,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他们都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并且都在年近三十的时候步入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这就可以说明,公务员是一个包容性相对较强的职业。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话题:公务员,谁都可以考。
一方面,这是由公务员自身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技术门槛低——与科研类、技术类工作不同,体制内绝大部分行政岗位只要有基本的社交和工作能力都可胜任,而任何一个经历过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年轻人都具备这两项能力。
正因如此,只要你能越过专业和考试这两座门槛,后续的工作基本上是一马平川,大部分时候甚至还会欠缺一些挑战性
而程序员、医生、工程师……这些职业对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所面对的人群范围也相应较窄,而公务员则是面向全国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还是不分专业的那种。
职业生涯稳——这一点我想无须多讲,机关里老同志会经常拿一句话和新人们开玩笑:「小 X,这张办公桌你可得好好爱惜,它可要一直陪你到退休呢。」虽然是玩笑,不过也形象地展示了公务员的「稳」,不动如山,稳如老狗。不能说所有人,绝大部分人的体制内职业生涯,其实都是这样。
我们可以把「涨落理论」套用到这里,既然这份职业很稳定,那么它必然上限低下限高,可以称之为「平庸」。
另一方面,这也是由芸芸众生自己所决定的。
平凡,是对此时此刻拿着手机的你我最准确的描述。百分之九十九的我们,普通的来到这个世界,普通的读书考学,普通的恋爱结婚,普通的生病老去。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与人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平凡的我们也需要一份平庸的工作来度过一生。
两方面结合,不难发现,公务员这份职业,真的很适合绝大多数人。
但是,这只是普遍意义上的适合,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因为所面临的情况和自身条件都不一样,所以这种适合都会不同程度的打折扣。由此也引出今天跟大家聊的第二个话题:公务员,到底适不适合你?
在开篇分享那几个真实案例时,大家应该会注意到,我有刻意在强调他们的家庭、大学、专业以及现状。虽然同考公务员,但是现在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其实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从主观感受上。
这其实就是特殊意义上的「适合」,不能说是「此之蜜糖,彼之砒霜」,但至少也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
所以,接下来我会从主客观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为大家拆解这种「适合」,从而让你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公务员。
先讲客观方面。
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家庭。
先说观点:如果你家境贫寒,急需用钱,有着改变自身所处阶层的迫切需求,那么公务员可能不适合你。反之,如果你家境殷实,吃穿不愁,没有太多现实层面的困扰,那公务员则很适合你。
原因很简单——公务员,赚不了钱。「当官发财,勿入此门。」领导人早都定下了调子。从工资的角度来看,基本上就是所在区域的中等水平,「温饱有余,小康不足」。
这样的工资收入,如果只顾自己,那可以说是绰绰有余,但如果肩上有比较重的养老负担,则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起来。特别是在一个高房价时代,有时候买房都不时间容易的事。拿我所在的城市为例,1 月份新房均价在 15000 元左右,而省直机关一名四级主任科员一年到手的工资大概在 8 万元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一万多元的公积金。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2018 年的时候,有位省内的学员考上了某省直机关,刚开始她非常开心,等工资发到手之后,她直接怀疑人生,在微信上同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老江,这工资我咋买房啊……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公务员也不仅仅只有工资啊。这话放十几年前可能还算点数,搁现在就是扯淡。目前的「阳光工资」体制下,公务员的收入极为透明,随着反腐扫黑的持续深化,灰色收入基本上销声匿迹。
再者,我知道有的人在想,当上领导之后就能如何如何。对此,我只能说,领导不是你想当就能当,而且即便当了领导,到不了核心部门那也满足不了你的需求,即便是到了核心部门核心位置,也不是你可以任意妄为的。
多说一句,倘若真有人抱着最后一种想法,那我觉得,公务员百分百不适合你。
初心不正,何谈始终?
第二个问题,是地域。
一方面是你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倘若经济水平高,那么体制外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定保障。反过来,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除了进体制,可能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老家是一个地图上都不容易找到的西部山区小县城,当年的那些高中同学,不管大学专业好坏与否,凡是选择回家乡的,百分之九十九都进入了体制:政府、学校、医院、国企。不是说大家真的喜欢进体制,而是除了进体制,真的没得选。话说白了,连想当社畜的机会都没有。
另一方面,则是这个地域的社会文化。如果有着比较重的官本位文化,比如山东,那么在进入体制后,你会拥有一个较为稳固的社会地位,在做很多事情时都会变得容易,在婚恋市场上也拥有了更多的议价权。而如果身处商业气息浓厚的地区,考上公务员弄不好还会被人轻视,觉得这是没本事、不思进取的表现。
当然,随着近些年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现在生意也没那么好做,后一种情况也减少了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专业。
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学校好坏与否基本是没有影响的,主要是专业是否符合岗位设置。但是专业这个问题是刚性的,每年都国考或者省考公告发布时,都会附有一个专业目录,大家可以参考下以往的职位表,对应着自己的专业找一下,看符合要求的多不多。
一般来说,文科专业相对比理工科有跟多的可选择岗位,特别是法律、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都是公考的热门专业。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绝对,没有人可以预测今年的职位表中会不会出现某个冷门专业对口的岗位。
所以,这个硬性的条件其实在我们做选择时没有太多考虑的必要,符合就是符合,不符合你再怎么纠结也没用。
结合专业目录,对比招考岗位表,你就能清楚个大概。
再讲主观方面。
这世上有多少人深爱着公务员这份工作,也就有多少人痛恨着这份工作,即便是同一个岗位,对每个人的意义也截然不同。
我们可以从性格和追求这两个维度来拆分这个问题。
首先是性格。公务员是一份社交属性很强的职业,处理好单位内外部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极为重要。大家可能都听过一句话:「在机关里,做人远比做事重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前文说到过,这份工作的专业性并不强,所以理论上谁都可以做,那么在做事上没有了大的差别,剩下能拼的就是做人。
如果你性格外向大方、情商较高,善于察言观色,喜欢与人交流,并且能在社交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意义,那么公务员这份工作就会非常适合你,而且你也一定会取得不错的发展。
反之,如果你是一个总体上比较内向的人,不爱与人交流,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踏踏实实做好手上的事儿,那么在很多体制内单位,你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到有些别扭和痛苦。如果实在要考,可以选择一些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非核心部门,比如党校、科协、文联等等。
其次是追求。这决定了你能否在公务员这份职业中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
一个渴望冒险,追求财富地位,有着极为强烈上进心的人,公务员的工作只会让他感受到压抑痛苦。而一个安于现状、容易满足,并且乐得当个咸鱼了此一生的人,那么公务员这份工作确实是为你量身定制。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真的能在大量繁琐重复无意义的工作中,找到意义和价值的人,这种人啥也不图,干工作也能非常投入。当然,这种情况最少,也最难得,更是最幸福的一种状态。
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前两种情况之间反复横跳。所以,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才更应该做好综合全面的考虑,不求作出最优选择,至少也要对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给大家分享一个象限图,可以在做选择时进行参考,能帮助你们把思路理得更加清晰。
我们可以根据自我评估,给图中的五个向度分别赋值(按程度强弱从 0—35 分递增),然后看一下自己画出来的区域大小和形状,来为自己是否选择公考做一个参考。
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形状越饱满居中,则越适合考公务员。如果只有区域面积大,而形状有凹陷且偏离中心,那就要重点分析薄弱向度。如果只有形状饱满居中,但区域面积过小,那更要慎重选择。
以本图为例:
李雷:山东人,法律专业,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境优越,性格外向,在大学时担任学生会干部,频频参加实践活动,且没有太强烈的进取心,只要维持现有阶层不会滑落即可。
韩梅梅:江苏人,法律专业,父母皆无固定职业,家境较差,性格内向不善于人沟通交流,但有着强烈的进取心,想要改变目前所处的社会阶层。
两相对比,谁更适合选择报考公务员一目了然。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以在体制内快速发展?
我们来假设一个并不存在的年轻人。
此人研究生毕业于某知名 985 高校法律专业,家住中部某中心城市,父亲从政母亲从教,家境优越,且有不少政坛上的人脉资源。
除此之外,他性格开朗大方,热心公共事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组织实践,在大学时就频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作为学生会干部,跟老师、同学都相处融洽,各方面利益都能照顾到位,各种矛盾都能处理到位。且志向远大,想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干出一番事业。
这个年轻人,你们说,在体制能能发展的不好吗?
当然,正常人很难同时具备上述所有条件,所以大家才更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基本盘和内心真实想法,从而做出真正合适的选择,也让公务员这份职业更加适合你。
人生充满变数,公考也同样如此,很多时候是无法通过准确的模型和几个变量来进行描述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不确定性之中去寻找一些共性的规律,并且在进行自我剖析的基础上把握这些规律来做决策,这同样能让我们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意义之所在。
职业生涯:考上公务员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上节课我们聊了聊关于是否适合考公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成公」之后的问题。
每一位努力备考的年轻人,对于成为一名公务员之后的生活都会有着属于自己的想象,也正是在这种想象的激励下,他们才能够夙兴夜寐、不舍昼夜,在旷日持久的备考期坚持下去。
那么大家肯定也都会好奇,自己的这种想象,到底跟现实中的情况有没有差距、有多少差距。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到底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就将为大家系统、科学的来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不论岗位、单位还是职务、级别,公务员这份工作是有一些共性特点的。
第一,安全。因为有着《公务员法》的保护,一个人如果不主动辞职或者违法乱纪,那么他是可以把这个饭碗一直稳定着端下去的。这种稳定带给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体验,就是安全感。
想一想为什么父母总是更倾向于让我们考公,因为他们一生中经历了太多浪潮与风波,比我们更懂得安全感的重要性,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为生存苦恼,从而活得疲惫、压抑。
再想一想为什么有那么多已经在体制外工作多年的人,最终又选择回来考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种安全感。
年轻时总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番,但时隔多年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只属于有实力、有运气的那一少部分人,而且往往这时又面对着成家的问题,在组建家庭这个话题上,对一个普通人来讲,能提供生活层面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无聊。不论在任何领域,无聊始终是安全感的伴生品——就如同出轨总是发生在结婚之后而非热恋期。这份工作给你带来近乎绝对的安全感,那与此同时它带来的无聊也是很难消解的。
体制是一台庞大的机器,每个人在这台机器中只是一个最末端的小小螺丝钉,当你试图在其中寻求个人意义时,真的只能无解。
我和身边很多体制内的朋友聊过,大家都感觉到体制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无聊乏味、充满形式主义、毫无意义,但这些所有个体的无意义组合起来,却反而能汇聚成一股推动社会前进的磅礴动力。而问题在于,这种磅礴动力,只有一个系统内居于顶端的少数人才能感受得到。
基于上述的这种安全和无聊,再结合自己身边遇到的大量案例,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一名年轻人成功上岸之后,他的心理体验是呈「U」字型的。
在这张图中,横轴代表工作年限,纵轴代表从工作中收获的满足感。
工作前两年,属于「兴奋期」,不管你是刚刚大学毕业就幸运地考上了公务员,还是已经在体制外被 996 掏空身体才最终上岸,你的满足感绝对会「爆棚」,这里面既有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有摆脱上一阶段压力的轻松,更有对于工作的新鲜感。
而后,随着时间越来越久,心理上的满足感也会跌落,进入「低落期」。面对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以及对晋升的失望甚至绝望,特别是人近中年,当你身边的老同学中突然蹦出来一两个「成功人士」,这种失落会更加明显。
但再往后,随着时间进一步延长,会进入一个「重建期」。你年纪渐长,一方面面对着父母老去和孩子长大,更加体会到稳定的好处,另一方面随着自己精力体力的退化,也逐渐意识到再也没有机会去「大干一场」,再加之此时自己的职务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提升,哪怕是非领导职务也行。于是,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又会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即将退休,你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稳固的保障,更是会觉得自己年轻时做的选择没有错。
寥寥数语,似乎就讲一名公务员的一生说尽。当然,这其中肯定会有变数,比方说,有少数幸运儿、实力派,年纪轻轻就成为实权领导,那么这个图就一定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不过,我们着眼整个公务员全体来进行分析的话,也确实就是呈现出这样一个「U」字型的状态。
其次,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问题:体制内不同层级的公务员,从体验的角度来说,差别到底大不大。
先说答案:大,很大,非常大。这也正是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参加公务员遴选考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从大的方向上来对现有体制进行分层,从低阶、中阶、高阶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低阶,县和乡镇级公务员,是体制内金字塔的最底层。人数最多,工作性质以执行为主,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好在这两年随着一些补助的增加,工资能有所提高。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低阶,想要「进步」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一级别,能够干到正科级实职已经是「人杰」级别了,干到处级更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人到退休,最多也就是个主任科员。
除了本县人、本镇人,低阶的大部分人都是非常难受的,参加遴选的主力也是这部分人。
中阶,省和市级公务员,是体制内的中坚力量。上传下达,对下可以指导工作、发号施令,工作地点来到了市区和省会城市,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单位级别的提高,高级职务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再加之较高的起点,只要认真工作好好努力,最终都是能混个一官半职的。哪怕最不济混个非领导职务,去了基层,大家也得尊你一声领导。
特别是在省直部门工作,干到处级稀松平常,厅级也大有人在,再要往上,那就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了,机遇、运气、实力、平台,缺一不可。
可能唯一的烦恼在于,工资上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然而「长安居,大不易」,可能多少有点紧巴巴。
高阶,即中央部委公务员,是体制内的「人上人」。占据着最高的平台,掌控着最大的权力,拥有着最多的资源。除少数特殊岗位外,很多人都会参与到一些大政方针的制定过程中,其所带来的体验感是绝无仅有的,有一种参与到历史进程中的「不真实感」。而且,部委还有一些保障政策,同时天花板极高,干到厅级不算啥难事儿,倘若外放更是会成为一方大员,能给一个人带来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结合刚才的那个图表,我们综合这三个层级的公务员来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下图:
解释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中阶在后期会有一个较高幅度的提升。
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职级并行的推行,省、市这两级的公务员最为受惠,通过职级并行这条路,反而会到达以前旧体制下难以到达的高度。
比方说,老王今年四十五岁,目前担任某省直机关处长一职,在旧体制内,他是很难晋升到副厅级职务的,哪怕只是一个虚职的副巡视员。
但是,有了职级并行之后,他却可以在退休前干到二级巡视员这一非领导职务。
因此,反而会在临近退休时获得一次很强烈的满足感。
2.为什么高阶在后期甚至会比一开始的体验更好。
一方面是因为外放,一旦走出部委去了地方,那绝对是一个有着巨大能量的实权派,自然要比呆在机关里好很多。
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委的职务晋升很快,到达一定年龄之后都会有着比较高的职务,哪怕是非领导职务,无论是去地方上调研指导工作,还是在人际圈中的地位,都会获得很多的满足感。
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这样一种体制,我们无法改变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那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自己在公务员这份工作中的体验呢?
我想,当我们看到上一张图表时,可能答案早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一,选择平台。在一开始决定报考公务员时,就优先去选择一个中阶或者高阶的岗位。我的建议是,大家尽量选择中阶,考试的难度既不会那么大(选择了高阶,你就会和全国的顶尖选手竞争,难度非常大),而且离家也近一些,能够兼顾工作和生活。倘若外地人进京,那可能真的就得放弃很多工作之外的东西了。
当然,有同学会说,老江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好岗位谁都想考,问题是考不上啊!
对此,我只能说,越难得到的东西往往越香。一旦去了基层,很多岗位五年服务期的限制,会让你彻底跟自己的梦想说拜拜。
所以,一定要选好岗位。
退一步来说,如果实在是专业或者条件限制,只能在低阶中选岗位,那么一定要选离家近的,越近越好,最好就是自己家所在的县。
选岗位,一定要冷静、慎重、理性,特别特别是比较远的基层乡镇。这真的是无数人的血泪经验。
我就有一个学生,大学毕业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考到了邻省偏远地区的一个乡镇,考上之后也就顺其自然去上了班。
现在每天都痛苦不堪,离家远、条件苦,人生地不熟,连对象都不好找。又受制于五年服务期限,想辗转腾挪一番都没有办法,如果辞职,只能以被辞退的形式走出来,五年之内不能再报考公务员考试。
所以真就只能熬下去,服务期满了再说。可人生能有几个五年?真到了那时,又还能有多少求变的决心、勇气与能力?
第二,保持学习。在备考时,大家可能都会铆足了劲头学习,也会去想上岸了就怎么怎么样。但事实上,上岸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解决了编制的问题,随即而来的又会有其他的问题,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单单靠这个编制是解决不了很多问题的。
所以,一定不要过于满足现状,上岸之后可以暂时休整一番,但仍然要刻意培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往近了说,想在单位内活得认可、干出成绩,公文写作、做人做事这些东西都得学;往远了说,如果只把第一个岗位当作跳板,还想去往更高的平台,那么更得要时时刻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紧跟理论热点、打磨文字功底,为日后参加遴选考试做准备。
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也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第三,打破熵增。体制是一个封闭系统,身处这个系统之中,倘若你想要避免无序、混乱随着时间增加,而试图通过负熵来让自己的人生越过越好,那就必须从外部输入能力,打破这个封闭的系统。
也就是,可以培养自己在体制之外的能力。法学专业,那就努力把司考过了;财会专业,那就努力通过注会;学一下代码,写一写文案……
诸多方向,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去做选择,利用工作之余的努力,不断给体制内的自己输入外部的能量,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当你面临又一次重大选择时,你会更有底气和自信。
大家可以在知乎上搜一下「公务员辞职」这个话题,你们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学法律的,他们通过了司考,又在公检法系统内积累了经验和人脉,一旦想要改变现状,那么会有很多选择,去律所打拼或者自己接案子,都是不错的方向。
但倘若,他们在体制内工作期间,仅仅只在八小时以内投入精力,而完全忽略给这个封闭系统输入新的能量,那么可能连辞职这个念头都不会有,更别提辞职之后过上更好的生活了。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提问,这是我两年前接到的一个付费回答,一名基层公务员的心声。
希望也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编制类型大揭秘: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公、军队文职到底有什么区别?
公考,其实从一种宽泛的意义上来讲,应该叫「编考」—— 编制考试。大家所求的,其实就是体制内的一个编制,为自己带来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至于公务员,其实只是一系列编制中的一个而已,每年的公考大军除了瞄准国考和各省省考之外,各地的事业单位、军队文职也都是他们的既定目标。每到考试季,南来北往的列车上,总是少不了这样四处奔波考编的年轻人们。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些编制之间的差异,在做选择的时候也往往靠的是主观感觉和一时冲动,有时候难免会错失一些好机会。
因此,今天分享的内容,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全面、深入的了解各种编制之间的区别,并且为日后会面临的选择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个问题,先从总体上看一下大家目前通过考试能够获得的编制有哪些。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公务员。公务员的构成条件有三个,一是依法履行公职,二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三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公务员之所以被称之为「稳定之冠」,重点就在于这三个条件。
依法履行公职,从广义上来看,就是按照我国宪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要求来开展工作。从狭义上来看,其实就是那本薄薄的《公务员法》,该法律明确规定了公务员进入、退出、福利等各项事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辞退的一些规定: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法律和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除了这几种「可遇不可求」的情形,没有任何人可以让你丢掉工作,而且还受法律保护。关于铁饭碗的这个说法,其实根源就在这里。
除此之外,公务员编制的晋升序列是非常明确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序列分为: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三级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
不管你能不能干到巡视员,至少这条路径是有的,这也是公务员的一个显著优势。
除此之外,包括工资之外的各项福利,公务员的保障力度一般也是最大的。车补、公积金、年金、养老统筹等等,都能得到较高限度的保障。
接下来我们来说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性质很明确,并不是国家行政机关,而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举办,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的社会公共组织。所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是不受《公务员法》保护的,二者的法律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由国家事业经费负担,而公务员是由国家行政经费负担。两种经费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必然是要优先保障行政经费,而后才是事业经费。
其实我们国家的事业单位跟国外的 NGO 是有些类似的,只不过政府色彩更浓厚一些。
事业单位有政府全额拨款的,也有差额拨款,还有企业化管理完全自收自支的,所以工资的部门差异和地区差异比较大,但一般来说,其中位数基本和当地公务员的工资不相上下。
但总体上来说,事业单位人员拿到手的收入还是会比公务员低一些。例如,小张和小李都在 S 县工作,小张在县纪委,小李在某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两人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可能都在 4000 块钱左右,看起来一样,但是,小李没有车补、没有年终目标考核奖金,这两项加起来就跟小张差了近两万块。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也没有公务员这么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把全额变为差额,把差额变为企业化管理,虽说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足够让很多事业单位员工感到焦灼。也正因为如此,每年参加公考的群体中,有不少人都是事业单位员工。
不过,事业单位的晋升渠道倒也比较明晰,分为一到九级职员岗位,随着岗位晋升,工资待遇也会相应提升。
而且,事业单位的进入方式相较于公务员也会更灵活一些,除了事业单位统考,还有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
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之间,还存在一种编制类型,那就是参公,全称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主要是一些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事业单位居多)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大家仔细看一下每年的国考或者省考招录公告,一般都是公务员(参公)考试,职位表中既有公务员单位,也有参公单位,二者的招录条件和要求是一样的。
但是,从最严格意义上讲,参公确实不是公务员,只是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编制性质,参公属于事业编制,再加之一般参公单位的级别会比党政机关要低,多为二级局或者内设机构,所以晋升空间会比较小一些。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讲,其实二者区别近似于无。因为,不管是公务员还是参公,我们的天花板都会来得特别早。晋升什么的,大概只存在于官场小说之中。
最后一种,就是军队文职,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近几年来才开始面向社会招考。
其定义是指在军民通用、非直接参与作战且社会化保障不宜承担的军队编制岗位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非现役人员,是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
军队文职人员在稳定性和保障力度上与公务员不相上下,毕竟,军队跟政府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国家机器。特别是像一些基层军队文职岗位,比如县上的武装部,其实考入之后,跟县上的公务员基本上是一样的。不过,军队文职的考试与普通公务员不太一样,更强调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测评,一般都会设置专业科目考试。
如果你有一颗从军梦,那么军队文职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一定要明确,军队文职的各项管理和要求是比公务员严格许多的,特别是在保密事项上,而且可能一些特殊岗位会有一些自由上的限制,尽量在了解清楚之后再选择报考。
今天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对这四种编制进行一个多角度的对比,让大家能够有更清晰的认知。为此,我做了一张表格,一目了然。(表格中的数值仅作横向对比使用)
这张表看完,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这几种贬值类型的优劣之分也能在不同维度作出明确对比。
但落脚到自己身上,到底该怎么选?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了。
在具体选择上,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很难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指导,所以,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了几个简单的原则以供参考。
第一,城市区位条件比编制性质重要。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A 岗位是某省直事业单位,工作地点位于省会城市;B 岗位是某基层县政府办,工作地点在一个偏远山区县。在这种情况下,选 A 不选 B。原因很简单,选择 B,那么最好的出路就是五年服务期满之后通过遴选再换一个更高的平台,难度更大,变数更多。但是 A,却由于退出机制比较灵活,解约即可,可以一边工作着一边骑驴找马备考公务员。最主要的,呆在大城市,机会也更多,生活有保障,各方面的资源也多一些,特别是已经有家室的人,一定不要再这种选择上犯糊涂。
第二,单位所在层级比编制性质重要,特别是当隔了两个层级的时候。比如,乡镇的公务员编制岗位和市直事业单位,尽量选后者而非前者。关于乡镇公务员的吐槽,大家在知乎上搜一下「公务员辞职」这个话题,就能心中有数了。但是,倘若单位层级只差了一级,比如乡镇公务员和县上的事业单位,那么综合考虑之下还是选择前者比较好,因为二者的工作生活条件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公务员编制各方面的保障都要比事业单位好一些。
第三,离家远近比单位性质更重要,这话讲起来其实有些丧。编制对一个普通人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就是稳定,旱涝保收。而稳定,其实就是用来照顾家的。如果说真的有野心有能力,那我想奉劝你们一句,莫入公门。你的野心和能力只会在这里被不断地憋屈。我经常会在各个平台收到一些粉丝的私信,很多人都是一时冲动,或者抱着「为了上岸而上岸」的执念,考取了邻市甚至邻省的基层公务员,往往上班第一个月就开始后悔,但是公务员现在的退出程序又比较复杂,一不留神弄成「辞退」,五年内又不能再考,所以非常的痛苦纠结。所以,离家近一些,能照顾父母小孩,其实才是对编制稳定性的最佳利用。真要想走仕途,做官而非做吏,那你大可以读到博士,再参加遴选,直接下方至基层做副县长,从领导职务开始干起,何必非要走这条路呢?百分之九十九的公务员,其实就是普普通通,养家糊口,切忌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实聊到最后,大家可能会发现,我一直在强调「生活」本身的重要性,而去淡化「编制」的差异性。
确实如此,原因也很简单,都 2021 年了,还有必要神话编制神话公务员吗?我始终认为,公务员就是一份普通、正常、稳定的工作,能够让一个普通人更轻松地兼顾事业和生活、工作与家庭,并不适合有野心有想法有能力的那些人。
近年来,我遇到不少吐槽抱怨的在职公务员,有嫌弃工资低的,有嫌弃没前途的,有嫌弃无意义的,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他们在一开始就缺乏对公务员的正确理解,这种认知和现实上的不匹配,会将你的工作和生活体验降到最低。
与其如此,那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做好调查研究,理性审慎选择,免得日后再去后悔、再去折腾。
老铁们,我说的对吗?
体制内外的生死抉择:放弃体制外高薪的岗位,离职考公,如何才能「值」
这节课的标题起得很「大」。大家可能会觉得我在玩标题党那一套,故意贩卖焦虑。
但我想说的是,事实就是如此,对于一个已经工作的职场人来说,是否考公是一个更加复杂、更难取舍的抉择,特别是在当前的考情下,留给我们选择的余地更少。
我们先来看两个虚构的人物。
阿珍,出生于 1998 年,目前大四在读,决定参加公考。
对他而言,一方面,能选择的岗位有很多,不仅是国考,很多不限制户籍地省考也能参加,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岗位仅限应届生报考;另一方面,《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颁布,明确规定「新录用公务员在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五年(含试用期)」,意思就是五年之内不能辞职重考,要想强行离岗,就只能接受辞退,而辞退后,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在五年之内是不得报考公务员的,但是因为小明年龄还小,所以,他在 35 岁之前,如果不幸上岸两次都遇到了不合适的岗位,那么他还是有机会再去参加考试的。虽然难度会比他应届那年大很多,但是至少这个通道是亮绿灯的。
阿强,出生于 1990 年,大学毕业后已经在私企工作 8 年。
由于常年 996 身体扛不住,再加之受疫情冲击,工资锐减,所以决定考公。对他而言,只能报考那些不限制应届生报考的岗位,面临的竞争会比应届生激烈很多。此外,作为一个已经 30 出头的中年人,他没有试错的机会,只能选择一个最优岗位去报考,倘若一旦掉进「坑」中,受制于五年不得辞职以及 35 岁之后不能报考,他就只能用余下的职业生涯去慢慢填这个坑。
这样一对比,我想大家可能多多少少会明白,对于一个「在职狗」而言,到底要不要考公,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岗位,真的是关乎生死斗一次关键抉择。
那应该去做哪些思考和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抉择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想给大家解决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要尽可能的去穷举在做选择前应该考虑的要素。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应届生反正现在连个工作都没有,在做选择时自然会更洒脱。但是对于在职的同学而言,与其说是选择拥有,不如说是选择「放弃」。所以我们在做选择前,就必须慎之又慎,把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想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奉献。
首先,要客观理性地去认识体制和自己当下正在从事的工作。经过前面三节内容的分享,相信大家现在对体制内工作已经建立了一些初步的认知,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别上头。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遇上了问题,一定不能感情用事,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体制内岗位上,单纯地希望考编就能解决自己当前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是一种幼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定要明确,任何事物都是有利也有弊的,考上公务员或许能解决你当前的一部分问题,但是绝对又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体制内的风景,其实并没有那么美。真要客观的去说,两个字「围城」就够了。
想明白这点,就能冷静下来,从而更加理智的去分析自己的处境。
此外,还要客观理性地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工作。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普通年轻人,如果没有每天早中午三次想着辞职,那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吐槽归吐槽,抱怨归抱怨,但是切莫感情用事。
就拿我女朋友来说,她一般是在公司忙、压力大的时候下定决心干完这个月就辞职备考公务员,然后过段时间,工作没那么忙了,就又掰着指头给我分析她们公司的好处:离家近、工资高、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发展空间还不错。
如果再吃顿火锅,她就会彻底忘掉考公这件事儿。我想,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是这样。
所以,在决定考公前,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自己这份工作的优势,想清楚,再去考虑其他要素。
其次,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核心需求。
我发现很多在职的同学在考公时都是盲目的,去年就有一位学生,在 X 兴工作,收入、保障都还很不错,但就是加班多,让他觉得有些扛不住。于是愤而考公,最后过五关斩六将成功上岸,但是入职一个月后,跟我聊天时就说自己现在很后悔。
原因很简单,他想象中的那种闲适与安逸并不存在,虽然加班比原来少了一些,但却有更多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压力:人际关系、形式主义等等,让他疲惫不堪。
后来,我们见面聊到这件事情,他叹口气,说其实自己还算是一个比较有想法的人,不然也不可能这么拼,如果在体制外咬咬牙干下去,至少工资收入还会继续提升。但是现在尽了体制,想拼都不知道往那个方向去走,感觉很多努力都是无用功。
所以,大家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性格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到底是安于现状,每日重复,按部就班的过完余下的生活。还是奋力拼搏,应对未知,在风险中博取高收益的人生。
不要被短期的、暂时的情绪所懵逼,一定要把自己分析清楚。
最后,要严肃对待现实问题。
包括婚姻、家庭、父母、收入、房、车……
目前,各类考试中招聘的大部分岗位都在基层,特别是在省考中,乡镇岗位绝对占据了半壁江山。
对于一个应届生来讲,去基层去乡镇其实问题不大,毕竟一来没有成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二来年纪还小,大不了干满五年再重新往更高的平台去考。
但对于在职的同学,就很难做到如此洒脱了。公考,对你们来说很到时候意味着夫妻异地、难以顾家、收入降低。
这三个词看着短,但绝对是人生难以承担之重。
所以,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充分征求伴侣和其他家人的意见,把显示层面的问题尽可能先想办法解决掉,这样才能避免以后遇到更大的麻烦。
第二个方面,要尽可能的去选择风险更低的备考方式。
在平日里的咨询中,有一个热点问题:在职党到底要不要辞职备考?
我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不要辞职,不要辞职,不要辞职!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家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劳动者了,怎么能把自己置于一个如此危险的境地?辞职备考,绝对是一个高风险的备考方式。
其一,辞职之后的备考心态会变。
没有辞职,你是「骑驴找马」,心态是比较轻松的,潜意识里会有「即便考不上那我也有工作干」的想法在支撑你去自我调试,反而能很好地应对备考过程中的焦虑。
但是一旦辞职,你就是「非你莫属」,考试的重要性会被主观上放大十倍甚至百倍,所谓关心则乱,关于重视反而会导致心态失衡,最终适得其反。
此外,辞职之后,没有了稳定的现金流,一旦短时间内没有成功上岸,那么经济压力随之而来,会给你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在应对物质世界的生存问题时,学习效率和能力都会下降不少。
其二,辞职之后的压力来源会变。
我遇到不少辞职备考的学生,平日里跟他们简单聊天,都能感受到那种内心深处的焦虑。
这种焦虑,很大原因都是自己身边的人带来的。父母、爱人,甚至孩子,对自己的关心都会变成巨大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患得患失,一旦稍有失误,就会马上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人,陷入「自责——焦虑——效率低下——继续自责」的怪圈。
特别是对于已经成家的同学而言,这种外在的压力会很容易击垮一个人。
其三,「报复性」学习真的有用。
对于公考备考这种持久战来说,脱离了效率而单纯去谈备考时间绝对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
辞职之后,从理论上来讲看似是拥有更多的备考时间。但问题在于,你能真的做到自律和全身心投入吗?你能确保自己不被生活中的琐事所影响吗?
对大部分人来说,答案都是否定的。与其如此,还不如选择边工作边备考,这样子反而能在工作之余更加珍惜学习时间,效率绝对比全职备考高。毕竟,适当的压力真的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其四,公务员考试的特点就决定了在职备考效果不比全职备考差。
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都不是那种难度特别高专业性特别强的科目,他们更偏向于通识类能力的考察,而非让考生去解难题。而且考试内容这么多年来一直极为固定,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多知识点。这些考试特点就决定了,现有的网课体系是完全可以支撑你的学习过程的。
尤其是对笔试而言,去线下班学笔试是一件效率及其低下的事情,相比于网课系统的那些公认的名师,线下班老师的水准是薛定谔的猫,都得随缘。
所以,在职备考,利用上班摸鱼和下班休息的时间,通过网课来学习掌握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点,而后经过自己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度,是完全可行且科学的备考策略。
当然,在职备考这种风险较低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
在我国当前的劳资关系下,很多人选择考公,真的只有一个理由——太累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理解,完全理解。
这时候,就别考虑那么多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辞职备考,可行。
但是你仍然需要做一些准备。
比如:在辞职前想办法筹集一定的资金,可以是伴侣或者父母的支持;或者可以换一份工资低但是有大量空余时间的工作,为自己提供一个相对健康的现金流,涓涓细流也能滋润土地。
此外,最好是找一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两人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尽量避免因为不够自律而带来的时间浪费。在辞职前也一定要和家人沟通好,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切莫逞一腔孤勇感动自己。
总之,千言万语汇总成三句话—
第一句,做选择前想清楚;
第二句,尽量在职备考;
第三句,辞职前至少要把钱的问题解决。
祝大家好运!
公务员考试难度:考上公务员,你需要多努力?
考公务员很难吗?说不难,那肯定是假的,先放出一组数据出来「劝退」一下你们。
但不要着急,无论是你是想考公务员还是已经在备考,我在文章的后面都会最详尽的告诉你,如何处理公考路上的全部问题。首先,我们详细来看一下考公的数据,让你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以 2019 年国考为例,招录 14537 人(约 1.45 万人),有 1338737 人(约 133.87 万人)报名。
(133.87-1.45=132.42 万人)
不用怀疑,数据是一年比一年多,尤其是在 2020 年特殊的情况下,考公的人数只增不减,未来 5 年的情况,基础是这个趋势。
那我们再看看一组更加恐怖的数据。再加上考公的报考和审核的条件,可想而知,一起和你竞争的人有多强,如果说高考是选出高手,那么考公简直就是高手的对决。
回到我们今天的正文主题,考上公务员,你需要多努力才行。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聊了很多对公务员这份职业的认识,但是讲到公考本身的内容并不多。我一直觉得,得先有世界观,而后有方法论。如果你已经坚定要考公,或者是已经在考公,那可以直接看后面的文章就行。
如果对公务员缺乏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而去随大流盲目备考,这无疑是一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想必大家都能够从对自己的认知出发,来权衡到底该如何认识和面对公务员这份职业,那么我们后面讲到的关于考试的种种内容才是有用的。
今天的话题,在当前公考热丝毫未有降温迹象的大背景下,每个决定要考公的同学在最开始都会有些惴惴不安,不清楚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圆一个「上岸梦」。而我在这么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恰好跟大量不同情况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过交流,观察的样本可能会比你们稍微多一些,所以能够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帮大家分析公考这件事。
首先,第一个问题,想要正确认识公考,就得先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考生们从来都没有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最近几天,我在知乎上经常会看到一个提问——真的有人裸考考上公务员吗?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就跟「真的有人考上清华北大吗?」一样。不管是从概率还是从事实来说,裸考上岸的大有人在。
2019 年的时候,我有个面试学员,他的经历就非常有趣。
小 K,研究生毕业,本身已经通过人才引进回到老家的一个事业单位上班了,然后因为他女朋友在准备省考,他也就随便报了个岗位。女朋友每天认认真真复习备考,他每天快快乐乐打团推塔。直到考试前,才顺手做了一套行测申论的卷子。
然后成绩出来,他的成绩比女朋友高了十多分,而他那个岗位的进面线也并不高,所以虽然从绝对值上看,他当年的笔试成绩算不得高分,但仍然是进面了,后来面试也是有惊无险,最终顺利上岸。一直等到政审,这哥们儿还都是稀里糊涂的,有点懵,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考上了。这之后她女朋友就开始怀疑人生了,死活想不明白。
但我却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一言一概之,就是大家并没有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同样的一套试卷,对于 985 的研究生和一个普通本科的毕业生而言,难度势必是不一样的。因为公考的考试内容,其实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博而不精,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拼的就是考生在整个学生阶段的积累。
看似大家是在同时备考,但很有可能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公考之前十多年的学习和考试生涯中,你会发现,总有人学习比你好、反应比你快,还比你更努力,穷凶极恶的做题家们大有人在。而现在,只不过是他们又回来和你一起考试罢了。看似是一次考试,但却拼的是你求学生涯的所有努力。这个差距,我们得认,而后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实,在很多领域,努力本身的作用很小,天赋可能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一些「高精尖」领域,许多问题不是通过简单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但公考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这并非是一个「高精尖」的考试,所以,后天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所以,在认识到这个差距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就一定能够成功。毕竟,就是考个稳定的工作而已,又不是让咱们去造卫星火箭和核弹航母。
第二个问题,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由公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 先说第一个特点:「杂」
这个特点主要是针对行测而言,其所考察的范围真的需要考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了英语之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高考」。
这种「杂」给考生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不可能有人能够下决心有如壮士断腕版放弃掉某些知识,哪怕这部分知识你付出了几十个小时去积累练习,但是最终卷子上可能就只有一道一分的题目与之相对应。但问题在于,公考到最后的综合成绩,分差是极小的,这一分的题目,没有人敢舍弃。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只能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量。
另一方面,在之前大学阶段的考试中,大部分人已经适应了专业课式的考察方式——聚焦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具体问题来考察,往往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特别是对于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基本上大学四年读完,文史类知识都还给了老师。
现在让他们重新去准备这种「通识式」的考试,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转换上还是比较难的。
- 再说第二个特点:「紧」
行测,要在两小时之内完成 120——135 道选择题,除过填写考生信息和涂答题卡的时间,平均到每一道题目上的时间不足一分钟。而像资料分析、数量关系以及一些题干比较长的题目,是没办法在一分钟之内搞定的。
因此,行测同样也是对考生时间规划能力的一种考察,做题的顺序、重点都需要考生通过大量的练习,结合自己的习惯来寻找到最平衡的那个点。
申论,要在三小时之内精读 7000 字左右的给定资料,这些资料五花八门、散乱无序,而且还需要考生进行深度思考,并根据思考结合题目书写近 2000 字左右的文字。有很多学生在考完申论后向我反馈,说他们最后都是颤抖着手写完大作文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考试就如急行军。
其实行测和申论,本身的难度并不大。
行测,绝少有我们「不会做」的难题,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确实很难,但如果能有充足的时间,基本上每道题都可以写对。
申论,其实考察的就还是高中语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样,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把给定资料慢慢揣摩、细嚼慢咽,总能写个大概出来。但一旦有了时间的限制,这两门考试难度骤增。而很多刚开始准备考试的同学往往就会栽到时间上。
我遇到过一些学生,他们随手做了一些行测题目、看过几篇申论材料,自身的知识积累、文字功底都还不错,所以面对考试自信满满,总觉得和别人不一样,肯定信手拈来。然后,大而化之的备考,盲目莽撞的考试,一脸懵逼的落榜。无他,他们只看到了题目本身,却忽略了时间。一些人在备考过程中,甚至连卡着时间去做套题的习惯都没有,这就是只注意到了题目本身,而忽略掉了时间这个大敌。
- 第三个特点:「迷」
这个主要是针对申论,大部分考生在申论备考的过程中都是稀里糊涂的,既迷惑于自己写出来的答案,又迷惑于各种辅导书上给出的参考答案,特别是当不同机构的答案不一样时,就会非常的迷惑,觉得申论像一团乱麻,做再多的题、写再多的卷子都没办法提高。
此外,在日常备考中,申论很难带给考生即时反馈。
行测,现在都有各种各样的刷题 APP,题目做完马上就能得到反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而且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考生会慢慢看到自己正确率的提高,这种正向的反馈也会无形中激励大家去学习。
但申论就没办法实现这点,即便是有了所谓的智能批改,但其实并不智能,更多时候考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明确知晓自己哪里写对哪里写错。这种不明确的反馈会让人特别难受,无形中消解掉对考试的兴趣和恒心。特别是在已经努力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遇到题目还是稀里糊涂,看着答案还是分析不明白,很多人就在一怒之下放弃了申论。
至于面试,则更加复杂,我们后续讲面试的时候再给大家细说。毕竟,现在看文章的各位,首要的任务还是高分进面。
针对上述这三个特点,我们其实就可以推导出,想要搞定公考都需要哪些努力。
一是要有强大的韧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由于考察范围大,所以行测申论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质变,终南捷径不过是美好的幻想。笔试的备考,至少要保证高效复习三个月。
二是要有清晰的规划。行测与申论如何兼顾、行测各种不同的题型如何安排,都需要考生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思考,倘若没有规划,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往往是什么也抓不到。
三是要保证大量的练习。时间紧、题量大,就必须提高做题速度,而这是一件「无他,唯手熟尔」的事情,没有大量题目练习的积累,绝大多数人在考场上是没办法做完题的。
四是要重视平时的积累。特别是常识和申论,都需要平日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练习,常识需要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申论需要你不断提高自己对文字的阅读理解和排列组合能力,这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事情,只有把任务拆散了放在平时,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可言。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多少都会有点紧张,压力骤增,对考试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接下来,我要同大家聊得,其实就是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今天的第三个大问题,我们聊「心态」。
作为一名公考老师,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说我只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在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剩下百分之四十的时间都在应对他们的情绪问题。有考前焦虑整夜失眠的,有学到半程自暴自弃的,有屡败屡战信心崩溃的……各种各样。
出现这些情绪问题其实很正常,毕竟,公考对我们的人生而言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遇和平台,但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备考效率,特别是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同学,考前一晚经常会失眠,直接导致第二天考试不能正常发挥。
要想从根源上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先认识到公考的「不难」。
公考的所有科目,都没有绝对的难度,不存在「会」与「不会」的问题。将之与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相比,就跟小儿科一样。
这就决定了两件事,第一,只要你去学,就一定能学会,把题写对,题目本身的门槛并不高;第二,在学会的基础之上,就要开始追求做题的速度,而这是一个熟练度的问题,只要你去反复练习,就一定能够提高做题速度。所以,作为一个门槛并不高的考试,我们一定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其次,鉴于备考过程中的工作量很多,所以必须在一开始就制定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计划。把每个月、每周、每天的任务列清楚。
这对于我们调整心态大有益处,在备考过程中出现焦虑,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会忽略手头上的事情而去思索未来的事情:能不能考上、考不上了又怎么办,等等。所以要想克服这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列好的计划,完成当天的任务,然后简单规划一下第二天的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具体学习任务上。别给自己留太多时间去空想,不再空想,自然也就消除了焦虑。
如果决定要备考,请从今天就记住这句话:消除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动。
最后,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遇到过太多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特别细化刷微博看知乎,特别是看到别人经验分享或者讨论考试难易度的时候,一下子就会把自己代入进去,瞬间焦虑,无心学习,手指随便在屏幕上划了两下,一下午就过去了。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其实备考这件事,道理很简单,选择一条最明确最简单的路,制定好清晰的计划,然后坚决地执行计划,一条道走下去就行。没必要过多的去关注其他人,了解别人的备考动态、听取别人对难易度的评判,对你没有任何帮助。考试没有捷径可言,聚焦自身,减少外界干扰,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极致,剩下的,就看老天爷怎么给你安排。
不过我相信,天助自助者,只要自己把功夫下到位,这种安排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公考备考到底需要多持久:从逻辑到表达,公考上岸不仅仅是一场考试。
在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管最终结果是否如意,许多人在考完试后,都会表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写作、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等等。
还有一些人,经历过完整的公考之后,连性格和气质都发生了变化,由自卑变得自信、由懒散变得勤奋……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跟大家分享一下东东的故事。
她决定报考公务员时,已经在某国企工作了两年,或者说,「熬」了两年——工资低不说,还面临着上司的 PUA 和骚扰。用她自己的话说,除了工作不忙能摸鱼学个习之外简直一无是处。
于是也就顺其自然的决定考公,并且一上手就是某部委的派驻机构,难度很大。事后我们才知道,她当时的竞争对手基本都是名校出身,进入面试的几个人中,唯有她不是「985」。
她在刚开始准备公考的时候,情况真的很差,除了跟大多数新手一样,缺乏分析问题的框架和角度,更重要的是,她整个表达系统是有问题的。从断句习惯,到遣词造句的表现都十分不理想,甚至都无法完整的说完一句话。
而心态也很不好,处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卑情绪已经从考试蔓延到了整个生活。
看见她这样,我除了着急别无他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带着她学习、练习,因为我始终坚信,行动是破除焦虑和一切负面心理最好的武器。恰巧,当时考试因为疫情原因推迟了好几个月,东东在这几个月里始终咬牙坚持,做了大量工作,笔记都写了好几本。
等到考试前,她的面试答题已经非常自信且自然了,最终也毫无悬念的通过了考试,斩获自己心仪的岗位。
我到现在都记得,当得知结果的那天,东东给我打电话,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骄傲:「老江,我的成绩要比其他人高整整一个分段。」
这次考试也彻底改变了她,不仅仅是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她在备考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最明显的,就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隔着手机屏幕我都感受得到。
在入职后,她也参加了几次单位的活动,并且表现得都很不错。她也分析过,觉得入职后一些成绩的取得也都源于在备考公务员期间自己能力的全面提高。
东东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这样感受的考生,所以我就在想,其实在公考之前,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考试,但为什么偏偏就是公考会对一个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经过认真思考,我总结了一些角度,分享给大家。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够从这些角度去正确认识公考,那对于以后的备考绝对是有帮助的。
首先,这是由公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在前文,我们有聊到过公考的「难」与「不难」,大家也对公考有过初步的了解。作为一项职业考试,公考对于一个人的考察其实更多是能力上、素质上的,而绝非应试能力本身。
从做题的角度来说,拿下行测问题不大。但是申论,特别是最后的面试,其实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想要顺利通过公考,成功上岸,就必须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备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高这些能力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结束考试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大家可以观察下身边的人,能够通过公考的群体中,书呆子的比例是非常小乃至于接近于零的。近年来,我与单位新考入的年轻人们沟通,就发现绝大部分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很高,在与人沟通交流和为人处事方面都挺不错,绝不仅仅是只会考试的那种考生。而在应试教育阶段,我们每个人的班级中,可能都会存在一个或者数个只会读书的同学。
所以说,我更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能够不把公考仅仅当作是一次考试,而是能够将其作为一次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契机,通过踏踏实实的备考,来收获更多考试以外的成长。
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特别是随着我们年龄渐长,能够主动去突破自我的机会和可能少之又少。成长往往都需要外界的压力才能实现,因此,公考真的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其次,这是由考生群体的特点决定的。
当前背景下,考公的两大人群,一是茫然无措的应届毕业生,二是已经毕业几年被社会毒打的打工人。
对前者而言,可能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涯都是吃喝玩乐、应付考试,上一次认认真真的准备考试估计就是高考。经过数年的轻松生活,想要再静下心来去踏踏实实复习备考确实不太容易。而且,除了少数有心人,在大学期间就比较注重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浑浑噩噩,综合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等到毕业前面临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啥也不会。
对后者而言,工作之后仍然能保持学习习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毕竟,现在大部分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下班回家只能靠躺尸来恢复精力,何谈学习充电。而且,一个成年人在工作之余,更是要面对无穷无尽的生活琐事,想要学习,实属心有余而力不逮。因此,当工作数年再回过头来再想要考试,简直是难上加难。
但是,也正是因为要考公,这些比较「拉胯」的特点才能被我们所认识并且重视。更何况,这两大群体的共同特点都是成年人,绝大多数人考公也是基于自己仔细考虑之后做出的选择,有着比较强大的内生动力。再加之随着就业形势不断紧张,外部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内部动力加上外部压力,恰恰能让我们鼓起勇气,走出以往的舒适区,来迎接挑战、提高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公考在考试之外的意义才更重要。
最后,这是由公考的选拔方式决定的。
众所周知,公务员是分岗位招录的。所以,看似每次招考都是好几千个名额,但是具体到个体身上,就都成了独木桥。
在这样的选拔方式下,实力往往就不再是决定你能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了。由于岗位报考条件的设置,以及不同区域岗位的优劣之分,就导致每次考试的竞争对手数量和质量都有着较大差异。同样的水平,可能这次考试进了面,但是另外一次考试里却连分数线都摸不到;同一个人,可能国考没考上,但省考却成功上岸一个很不错的岗位。
有时候我跟学生吐槽,说考公其实跟买彩票差不多,只要参与的次数足够多,就一定可以成功。毕竟,对一个大学生毕业生而言,35 岁之前他能参加的考试次数至少都有 20 次,只要实力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剩下的就只是等运气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考试,对同一个人来说结局往往大不相同。
所以,从全局上看,公考其实是一次持久战。我有不少学生,在某次面试中由于是攻擂,且笔试分差大,所以惜败。但过一阵子,我总是能听到他们都好消息,要么是省考,要么是事业单位,最终还是考上了编。
短平快的速胜模式在公考中终究只是少数,我不否认有很多大神和幸运儿一击就中,但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讲,唯一行得通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终等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而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努力,自身能力想要不提高都难。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聊自信。
想要拥有自信,其实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拥有财富、名望、美貌,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做成一件事,这是最能够增强自信的方式。
而且也往往会开启人生的正向循环。我有不少学生,都是在成功上岸之后,开始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有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和学习的一面,并且也相信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所以,他们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反而能一改学生时期的浑浑噩噩,有人通过了思考,有人通过了注会,最绝的是有一位小姐姐直接在工作两年之后放弃工作,出国读书,扎到自己最喜欢的专业里,也见识到了更宽广的世界。
今天聊这么多,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能克服焦虑。一方面,大家可以从一个更加长远的角度去看待公考,不要想着一考定终身,而是静下心来,将它作为一次提升自己的契机,进而避免对结果产生焦虑,越是这样,反而越容易成功。另一方面,大家也要做到「用心」去感受备考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在公考之后,能够真的开启一个全新的人生,而非将之变为温水煮青蛙的开端。
功夫都在考试外,收获也同样都在考试完。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