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最厉害的间谍是谁?

·

简介:社科人文领域答主金·菲尔比,他一生为了组织鞠躬尽瘁,遭尽坎坷。1934年7月1日,31岁的阿诺德·多伊奇漫步在伦敦摄政公园的石子路上。作为共产国际联络员,他今天来是要与一个人接头。多伊奇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目标。那个端坐在长椅的年轻人非常容易辨认,他身材匀称,长相英俊。带着沉静的微笑,多伊奇靠近这个年轻人,用浓重东欧口音的英语打了个招呼:「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不是吗?您可以叫我奥托,请问您是丽兹介绍给...

image.png

小约翰

社科人文领域答主

金·菲尔比,他一生为了组织鞠躬尽瘁,遭尽坎坷。

1934 年 7 月 1 日,31 岁的阿诺德·多伊奇漫步在伦敦摄政公园的石子路上。

作为共产国际联络员,他今天来是要与一个人接头。

多伊奇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目标。

那个端坐在长椅的年轻人非常容易辨认,他身材匀称,长相英俊。

带着沉静的微笑,多伊奇靠近这个年轻人,用浓重东欧口音的英语打了个招呼:

「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不是吗?您可以叫我奥托,请问您是丽兹介绍给我的朋友吗?」

那个年轻人抬头一笑:「午安!奥托先生,是的,我是金·菲尔比!」

反贼世家

对于带英印度殖民地政府官员圣约翰·菲尔比来说,1912 年无疑是个好年份。

27 岁的他此时已经位高权重,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比他的茶农老爹不知强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这年 1 月 1 日妻子给他添了个儿子,这个孩子未来将继承自己的事业。

坦率地说,圣约翰对带英没啥感情,他出生在锡兰殖民地,很少沐浴帝国光辉。

况且他本人一直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知识,是剑桥三一学院塑造了自己,老子牛逼是因为老子本来就牛逼,跟带英没有任何关系。

作为著名学者、语言学家、生物学家、探险家、官员和特工,圣约翰确有傲视常人的智商。

但骄傲不逊的性格却让他未来在带英混得不咋如意,从中年开始,他变得越来越愤青化。

老愤青过得不爽自然要报复社会,比如卖力鼓吹沙特统一中东,更狠的是他可能跟纳粹都有一些合作,目的是破坏犹太复国主义。

作为带英的叛徒,老约翰对于儿子是有无限期许的,他希望儿子走自己走过的道路,和自己一样牛逼。

故此他用诺贝尔获奖小说《金》给了孩子昵称,正式的名字叫哈罗德·阿德里安·罗素·金·菲尔比。

对于我们的狠人系列,圣约翰显然不是个犬父,但对小菲尔比来说,他还不如个犬父。

因为老头虽然望子成龙,但由于忙着当反贼,他还没时间教导儿子。

所以金菲尔比的童年是跟着一位印度保姆混,旁遮普语都比英语都熟练。

如果老爹彻底撒手不管也就罢了,偏偏老约翰非要求儿子按他的人生轨迹成长。

比如十几岁金菲尔比就被在沙漠里跟贝都因人混,又很快被扔进老爹度过的威斯敏斯特学校。

事实证明,小菲尔比完全继承了老爹的学霸基因。

他拿着历史奖学金考入剑桥三一学院,完美地重复了老爹走过的路。

但是,此时老反贼圣约翰却发现了,儿子可能不仅继承了自己的学霸基因,也继承了自己的反贼基因。

1931 年,圣约翰不无担心地在日记里写道,「现在唯一严重的问题是,金似乎不太愿意忠于英国政府」。

搞笑的是那一年圣约翰大哥已经皈依伊斯兰教,并一力鼓吹沙特整合中东,一个老反贼担心儿子变成个小反贼,哄堂大孝了家人们。

圣约翰的担心来自于 20 世纪 30 年代席卷剑桥的左翼思潮。

菲尔比像许多同时代聪明、愤怒的年轻人一样,深刻地思考着眼前的局势。

彼时帝国主义已暮气沉沉,法西斯主义则瘟疫一般肆虐欧洲,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将两者彻底扫进垃圾堆。

菲尔比身边总是不乏个性鲜明的朋友,比如诙谐鲁莽的盖伊·伯吉斯、沉静精明的唐纳德·麦克林、充满艺术气息的安东尼·布朗特。

他们都是剑桥社会主义协会成员,总在深夜一边饮酒一边激烈辩论,试图将新的意识形态融会贯通。

在这个朋友圈中尚有一大群阶级出身异常的人,未来他们会对菲尔比的事业产生意想不到的助力,比如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维克多,或者美国惠特尼家族后裔迈克尔。

1933 年菲尔比毕业,他立刻就前往奥地利搞事情,只是这次维也纳之旅没用一年就失败了。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骗来个信仰相同的姑娘回带英,那个叫爱丽丝的女共产党员教会他很多东西。

回国后好长一段时间内,菲尔比都非常迷茫,他实在不晓得从哪里入手为共产主义奋斗。

好在妻子爱丽丝的人脉很广,通过一个朋友联系上了为苏联招募情报人员的多伊奇。

阿诺德·根里诺维奇·多伊奇有着很复杂的出身,他是个出生在维也纳的捷克斯洛伐克犹太人,上大学就入党,毕业就去莫斯科成为了秘密情报人员,那阵子他正在英国组建新的情报网。

得知一位剑桥毕业的大好青年正苦于没处为共产主义奋斗后,多伊奇很自然地起了招募的心思。

本来他就觉得英国大学里那帮左倾学生是座富矿,想瞌睡遇到枕头,多伊奇很快就通过爱丽丝约菲尔比见面,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西班牙往事

菲尔比对初见的多伊奇印象很好,在他看来对面的「奥托」不仅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

菲尔比对多伊奇的观点颇多认同,两人在摄政公园的长椅上足足闲聊了一下午,相见恨晚到完全没说正事儿。

好在临告别前多伊奇邀请菲尔比改日到自己家喝下午茶,这才算有了后来的剑桥小组。

第二次交谈中,多伊奇给了菲尔比一个相当「浪漫主义」的建议,断绝与共产主义者的一切联系,不要入党,不要参与工人运动,反而要树立右翼乃至纳粹同情者的新政治形象,「反法西斯需要能够进入资本主义内部的人」,你留在英国,比走上战场更重要。

菲尔比接受了多伊奇的建议,他并不知道这条路需要付出多么残忍的代价,也不清楚要面对怎样的痛苦,他只知道为了理想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为了继续做贡献,他还把剑桥的好友唐纳德·麦克林与盖伊·伯吉斯等人推荐给了多伊奇。

很快,一个充满左翼思维的青年很快就不见了,金菲尔比开始迅速保守起来,甚至跟自己的共党妻子都开始分居,反倒利用记者的身份和德国走得很近。

1937 年 2 月,菲尔比以自由记者的身份近距离采访西班牙内战,暗地里为共和军收集情报。

他很快就利用自己的人脉进入佛朗哥的圈子,孜孜不倦地把各种军事情报传到巴黎,再转道发送回莫斯科。

遗憾的是,这种转一手的情报时效性必然很差,整体战况还是肉眼可见地不利于共和军。

关键时刻,莫斯科那边觉得该玩儿点狠活了!听说我们有卧底在佛朗哥的核心圈子,不行直接把他物理消灭吧!

菲尔比倒是愿意尝试来个刺杀,甚至做好了跟佛朗哥一换一的准备,但是他的上线马利觉得不行,你压根没受过军事训练,没那个水平,果断建议莫斯科打消了念头。

没有刺杀任务的菲尔比决定继续去前线收集情报。

1937 年 12 月,他和几家美国媒体的记者乘车去特鲁埃尔战役前线,结果那辆车居然被共和军一发炮弹干翻,除了菲尔比外,车上其他人全死了!

佛朗哥一听自己亲爱的记者朋友们遭遇大难,当场泣不成声,表示这是共和匪帮欠下又一笔血债,老夫和他们不共戴天云云。

然后他决定亲自为幸存的菲尔比授一枚军功十字勋章,感谢英国老铁对我们事业的支持!

一个法西斯独裁者给共党卧底授勋,这实在是一种黑色幽默。

对菲尔比来说这枚勋章可谓价值千金,他终于可以在国民军的地盘横晃了,没人会刁难「佛朗哥亲自授勋的英国人」。

遗憾的是这场西班牙内战最终还是以共和军的失败告终,菲尔比这个卧底只能于 1939 年 7 月回国。

加入六处

回到英国后菲尔比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他和上级马利的联系中断了!

那年 9 月德国闪击波兰,带英直接对德宣战,很多出境渠道被封锁,菲尔比完全联系不上组织。

到 1940 年夏天,他意识到继续当记者恐怕再也联系不上组织了,鬼知道这场战争到底会持续多久,短期内欧洲各国都不会欢迎记者造访。

那么他面前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参军上前线,也许反攻时能去海峡对面,要么加入情报部门,经常会被秘密派遣出国。

菲尔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路,因为他对反攻时间没信心。

那么就只有一个问题了,到底如何加入情报部门?

在很多对菲尔比不太友好的传记中,他是通过婚内出轨某个贵妇达成目的的,这种下三路的段子经常围绕着他,比如有传记说他在西班牙也是出轨某个贵妇接近了佛朗哥的圈子,搞得这老兄的名声跟午夜牛郎一样。

事实上稍微动点脑子也知道这说法不靠谱,英伦贵妇在战时并没有那么大能量,公主都去修车了,哪个贵妇有面子往情报部门塞人?

虽然带英的情报机构一直比较离谱,但毕竟不是村头小店,说进就能进。

事实上菲尔比进入军情六处是靠他个人人脉的作用,依靠共谍和一些根基深厚的朋友们他才得以进入六处。

进入六处后菲尔比果然再次跟苏联取得了联络,苏联听说他当上特工教官后大惊失色,没听说你有这种技能啊?

他们赶紧派出新联系人找到菲尔比,试探性地问他要一份受训特工派往苏联的名单。

对这个要求菲尔比只能报以苦笑,我这部门都要解散了,怎么可能有人派去苏联啊?

他老老实实地回复目前还没人派去苏联,也没人接受这方面的训练。

这份电报至今还收录在克格勃档案中,电文上用红笔画了双下划线,边上还打着一个大大问号,清楚地表达出阅读者的困惑和质疑。

简单来说,在二战初期菲尔比逐渐失去了苏联的信任,双方一直鸡同鸭讲,菲尔比完全不明白苏联需要什么,而苏联也不理解带英的卧底给我这么多纳粹情报干屁?你又不是德国人。

好在苏联虽然对菲尔比怨念深重,但并未放弃这条线,他们在 1944 年更换了联络官。

新联络官名叫尤里·伊万诺维奇·莫丁,政委家庭出身,沟通能力极强,英语也特别溜,总算能够把两边的意图表达清楚,交流顺畅不少。

交流顺畅的菲尔比工作立刻好转,1944 年初,仗还没彻底打赢的带英就开始未雨绸缪,启动了六处九科,这是个专门负责反共的部门。

菲尔比把消息及时传给莫丁,然后莫丁交给他一项神奇的任务——把那个叫考吉尔的废材上级黑下来,你去当九科负责人!

菲尔比信心满满地接下了任务,然后利用自己宽广的人脉和神惊鬼怕的腹黑轻易搞臭了考吉尔,顺利在 1944 年底当上整个情报机构反共部门的一把手。

而莫丁也终于找到对他最正确的使用方法——「桑尼是我们的安全锁」。

安全锁

让莫丁发出感叹的原因是 1945 年 8 月发生的沃尔科夫事件。

那阵子苏联正在出兵东北,对西边的事情有点松懈,他们驻伊斯坦布尔的副领事康斯坦丁·沃尔科夫趁这空隙联系了英国的副领事汉密尔顿·佩奇,声称有紧急事情需要面谈。

佩奇先生完美还原了后来古克的想法,表示俄国佬戏真多,恶作剧没完没了,你们玩儿蛋去吧!压根就没搭理沃尔科夫

为表诚意沃尔科夫,几天后带着媳妇亲自去了英国使馆,强烈要求跟佩奇见面。

被堵在办公室的佩奇实在没法拒绝,只能临时喊来一个翻译过来,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似乎被一条大鱼拍在脸上了!

沃尔科夫没有任何寒暄,直接表示自己需要 2.75 万英镑和政治庇护,只要带英能满足,就把苏联在土耳其的 314 名特工加上在带英的 250 名特工打包卖掉!

沃尔科夫对这次叛逃策划很久,他要求英国三周内给自己答复,并且不能用任何通讯设备发出消息,你们那点破密码苏联人玩儿得更熟!

不敢大意的佩奇赶紧给六处老大孟席斯写信汇报,然后孟席斯爵士自然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深受器重的反共负责人金·菲尔比。

后面的事儿就不用说了,菲尔比一边通知莫斯科,一边卡着 21 天的最后期限赶到伊斯坦布尔,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够沃尔科夫人间蒸发 100 回了。

莫丁还没来得及给干将点赞,加拿大那边也出事儿了,渥太华的密码文员伊戈尔·古琴科不满怀孕妻子被调回国内,在几乎与沃尔科夫相同的时间也来了一次极其逗逼的叛逃。

古琴科叛逃至今依然被认为是开启冷战的重要事件,那老哥虽然没供出特别有价值的苏联特工,却让整个西方意识到自己被渗透得多惨。

更要命的是古琴科带那包文件中有不少是有关英国的,菲尔比几乎马不停蹄地冲回伦敦,配合莫丁消除后患,安排暴露的人跑路。

古琴科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完,美国那边又出事儿了。

美共女情报员伊丽莎白·本特利因丈夫逝世悲痛万分,逐渐抑郁并染上酗酒恶习,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后决定站美国这边,1945 年 11 月她向埃德加·胡佛自首。

作为一个合格的老阴比胡佛自然不会立刻收网,他要求伊丽莎白保持现状,做双面间谍,争取多捞几条大鱼。

然而胡佛万万没想到的是,伊丽莎白向调查局自首的第二天,菲尔比就把她供出的所有苏联间谍名单都发给了莫丁,但凡接触过伊丽莎白的苏联特工立马跑路,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一次又一次的力挽狂澜让卢比扬卡都开始正视菲尔比的价值,他二战中提供的 900 余份文件或许没啥大用。

但作为带英反共反情报头目,这大哥可以牢牢守住卧底的最后一道防线,把已不可挽回的损失降到极致。

只是卢比扬卡的大佬们始终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或者说即使意识到了也无力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安全锁都是有使用次数限制的,菲尔比每次营救一次别人,都会让自己向暴露更靠近一份。

卧底本就是一份心理压力极大的工作,这种安全锁工作更是刀锋上跳舞,菲尔比需要如何排解压力?他又能坚持多久?

事实上,1944 年六处内部就有人公开质疑菲尔比的行事动机,只是当时那哥们人微言轻没被重视。

同年美国情报官詹姆斯·安格尔顿也怀疑过他,好在他一个外国人不好仔细查证,让菲尔比躲了过去。

等到沃尔科夫事件爆发,菲尔比的姗姗来迟与苏联的反应神速不可能不给他招来怀疑的注视,起码佩奇就像疯狗一样咬着他不放。

好在卢比扬卡还算做人,主动自爆了窃听伊斯坦布尔到安卡拉之间的电话,用新热点压住了旧问题。

随后古琴科叛逃更是差点害死菲尔比,一位叫凯瑟琳·西斯摩尔的英国女情报官已经在古琴科文件中找到几乎绝杀的记录,「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情报部门派过去一个年轻的英国记者」。

这次菲尔比的酒鬼朋友圈非常给力,提前得到消息,菲尔比赶紧把那姑娘调走,不让人家查自己的档案,侥幸过关。

在鸡飞狗跳中,菲尔比总算熬到了 1946 年,在他两边的工作履历中,这一年平平无奇,但在他整个人生中,这一年却成为重要的分水岭。

首先,带英保持了自己一贯的离谱作风,他们非常肯定菲尔比「受雇于外交部」期间的工作,把一枚大英帝国勋章授予给他,虽然还不能被成为爵士,但好歹名字后面可以有点后缀了。

如果授勋这事儿让菲尔比有点哭笑不得的话,那这一年他的家庭生活就只能叫一样难尽,9 月份他和爱丽丝的婚姻走到尽头,菲尔比几乎立刻就迎娶了已经为自己生下三个孩子的艾琳。

但他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看起来开朗笨拙的女孩其实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艾琳的童年非常不幸,很早就有敏感且自毁倾向。

艾琳一直困惑于菲尔比的长期不归,觉得搞不好渣男又出去浪了,越来越压抑的她在婚后猝然爆发,具体表现为自残和纵火,一肚子秘密的菲尔比根本无处解释,看着起火的后院只能默默无语两眼泪。

疲于奔命

迎娶艾琳后菲尔比很快接到了新的委任,根据六处总部人员需要轮流外驻的传统,他在 1947 年初被派去土耳其,对这地方菲尔比没啥抗拒,毕竟跟苏联的接触更方便一些。

在伊斯坦布尔的两年时间成为菲尔比情报生涯少见的静默时光,因为菲尔比确实被老婆给折腾够呛。

1948 年开始艾琳已经完全崩溃,给自己注射尿液导致皮肤变形、用火炉点燃住所、抱着孩子试图自杀等行为连连上演,菲尔比被折腾的半死不活还不能不管,由此对妻子越来越反感。

熬到 1949 年 9 月,新的调令又来了,这次是去美国华盛顿,名义上担任驻美使馆一等秘书,实际上干嘛大家都心知肚明。

对他一直没消除怀疑的美国情报官詹姆斯·安格尔顿采用了近乎赖皮的盯人防守,没事就找菲尔比吃饭。

在这种半限制自由的手段下,菲尔比很多事情都不方便做,跟苏联接个头都很难,但偏偏卡在这么个时候又出幺蛾子了。

这次的差错依然出在 1945 年,和美国一个名为维诺那的项目息息相关,这个项目的原因是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不信任苏联,故此这边跟苏联合作,那边还在努力窃听苏联通讯。

然而让密码专家痛苦的是,截获的那些信息有相当多一部分他们理论上无法解密,倒不是苏联的加密技术如何高超,而是他们的办法太原始,很多信息居然用一次性密码本加密。

好在这世界上任何加密解密毕竟都需要人来完成,只要有人参与就有出错的可能性,苏联在莫斯科战役期间的压力实在太大,各种搬迁转移造成生产混乱,制造一次性密码本的企业居然生产了 3.5 万页有重复的便签。

战后维诺那项目的密码专家一直利用这个错误解密那些信息,终于在 1949 年末解密出很少一部分 1945 年的信息,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英国驻美大使馆代号荷马的消息人士每周两次前往纽约,与联系人会面」!

因为这个项目有英国情报机构参与,信息又指向了英国,故此中情局很及时地通告菲尔比,还热情地邀请他一起调查。

菲尔比看完汗流如注,「荷马」不就是唐纳德麦克林的代号嘛?连他都是我介绍给多伊奇的。

菲尔比用尽全力干扰中情局调查,尝试护住麦克林,但他很清楚这事儿不乐观,调查毕竟是由美国人主导,自己又被半监视着不得施展,麦克林 1948 年就调回国内了,连个能商量的人都没有,这可咋整?

在和上级沟通后,菲尔比认定,最优的办法就是让麦克林赶快跑路,润到苏联。

大方向定下来了,很多细节也需要完善,比如麦克林需要在什么时候跑路,按照英国外派一地不超过两年的传统(就说贝坦尼有多惨),1951 年 9 月前菲尔比肯定要离开美国,那时他再也没法确定中情局的进度,危险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但如果跑路太早的话又容易把菲尔比自己卖出去,调查初期知道这事的人毕竟太少,菲尔比又是外援,很容易被怀疑。

经过多次协调,最终认为 1951 年年中是最恰当的时间,如果期间出现什么意外,菲尔比这边还能及时把控。

可是,就在菲尔比等人确定了麦克林的逃跑计划后,中情局传来消息,「荷马」的身份已经基本锁定,准备近期抓捕。

此时为了保住麦克林,莫斯科和菲尔比已经顾不得许多了。

他已经得到准确消息,六处那边 5 月 28 日就会审问麦克林,所以,他命令麦克林在 5 月 25 日紧急启动了逃亡计划。

得到消息的麦克林首先租了一辆车前往南安普顿,在那里登上去法国圣马洛港的游轮,圣马洛港对游客有个小小的福利,可以下船后购物几小时而无需检查护照,他下船后招来一辆出租车就近到达雷恩,转乘火车到达巴黎。

在巴黎的苏联特工很顺利地将他们送到瑞士伯尔尼,此时苏联驻苏黎世大使馆已经准备好全套身份文件,拿到手后就能做飞机直达布拉格,那里已经是华约的地盘,麦克林安全了!

断线风筝

时隔多年后,菲尔比依然记得那个炸雷引爆的清晨,那天他如常走进大使馆,却发现五处头目佩特森面色阴沉得可怕,那老哥用近乎耳语的声音说道:「金!鸟儿飞了。」

菲尔比尽量表现出吃惊的样子:「什么鸟儿?麦克林吗?」

佩特森点头:「但更糟糕的是伯吉斯(另一名苏联特工)那家伙也一块走了......」这下菲尔比的震惊就绝不是装出来的!

让菲尔比抓狂的是计划中伯吉斯不应该跟麦克林一起走,这直接关系到菲尔比本人的安危,因为麦克林毕竟长期在外交部工作,他单独跑路牵连不到菲尔比,但伯吉斯和他的关系根本切不开!他们俩是关系极为密切的好朋友,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

事实上伯吉斯的行为为菲尔比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彼时军情六处老大孟席斯爵士不止一次和心腹研究让菲尔比接班的可能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卧底成军情六处一把手的成就真的是近在眼前。

但伯吉斯也确实不是故意坑菲尔比,他不是不想回英国,而是压根就回不去了。

伯吉斯的任务是带麦克林跑路,他跑路的时间是星期五晚上,在他计划中自己可以利用周末把麦克林送到瑞士,然后赶在周一前回伦敦上班。

可是星期六白天他不在伦敦的情况就被人发现了,鉴于这哥们是个孝子,从来没有不告诉母亲就离开的前科,这件事几乎立刻就在圈子里发酵,再结合麦克林一并消失,老哥现在回去就是自投罗网。

远在华盛顿的菲尔比不清楚其中曲折,但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极度危险,果断抢在五处监视前把住所内的间谍设备彻底销毁,然后认真思考要不要跑路,艺高人胆大的他觉得带英那帮废材抓不住自己把柄,先留下看看风向。

「两名外交官失踪」的事情在带英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媒体极度关注下,菲尔比果然受到牵连,他立刻被召回国内,接受军情五处的审问,以确定他到底是不是「第三人」。

和菲尔比预料的一样,五处确实抓不住他的把柄,但他也面临一道无解的选择题,要么你就是苏联间谍「第三人」,要么你就作为反情报主官却跟间谍关系亲近的失职废物,怎么选都不可能全身而退。

知道自己在六处已无容身之地的菲尔比在 1951 年 7 月选择主动辞职,这是一种保留尊严的行为,抢先辞职可以避免被开除的尴尬,毕竟混上流圈的还得要脸。

让菲尔比糟心的是,带英连他的护照收回了,无法离境又长期受监视,已经不可能再频繁跟苏联联系。

其实即使可以联系他也没法再取得重要情报,一只安全锁最大的缺点是——他自己没有安全锁。

关于菲尔比到底是不是「第三人」的喧嚣一直持续到 1955 年,不少议员都掺和进来,把带英内阁吵的晕头转向。

也许是确实查不到什么证据,也许单纯就是为了耳根清净,这年 11 月 7 日外交大臣哈罗德·麦克米伦给菲尔比做了官方定性,他对下议院说:「我没有理由断定菲尔比先生在任何时候背叛了他的国家的利益。」

得到官方背书的菲尔比立刻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他冷静自信地发表了演说,一改往日口吃的毛病,用极其坚定的态度告诉记者「我从来就不是共产主义者。」

解套后菲尔比几乎马不停蹄地重操记者旧业,前往贝鲁特采访新闻,这老哥很清楚外交部长的背书不代表自己已经解除嫌疑,更大的可能性是老同僚们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菲尔比头上,他不清楚什么时候落下来,但他知道肯定会落下来,这样的煎熬常人很难体会。

更让菲尔比难过的是,苏联情报机构对他也缺乏谅解,上级莫丁在 1953 年调回莫斯科,新的联系人似乎又回到原来鸡同鸭讲的状态,认为菲尔比总是提供没用的情报,乐于作为二流情报员存在。

多年的卧底生涯加上巨大的心里压力,在贝鲁特的菲尔比终于出现了崩溃的迹象,他开始整日疯狂酗酒,烂醉到站都站不稳,不定期地摔伤自己,又或者呆呆坐在露台上哀悼自己那只死去的宠物狐狸。

与酗酒相呼应的是私生活混乱,他婚内出轨了一个婚内出轨的美国女人,然后敏感的艾琳就继续用自残吸引他的注意,这个为菲尔比生下 5 个孩子的可怜女人终因酗酒和衰弱在 1957 年 12 月 12 日死于流感,菲尔比对她的死亡毫无怜悯,称之为「噩梦结束」,并飞快地娶了已经离婚的美国新人。

菲尔比全方位的渣男行为引发了英国上下的口伐笔诛,媒体把他喷个狗血淋头,甚至怀疑就是他谋杀了艾琳,对此菲尔比只能苦笑自白,我或许不再爱她,但要杀了她那完全就是血口喷人了。

新婚并没能改变菲尔比的颓废,做为一只断线的风筝,他真的无法适应这种毫无目标的生活,即使六处依然给了他一份监控当地的差事也改变不了什么,他只是静静等待自己暴露的那天。

逃离

颓废的日子一直持续到 1963 年,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只是来临方式跟菲尔比想的不太一样。

那年 1 月下旬,菲尔比酒鬼派对的常客尼古拉斯·艾略特来到贝鲁特,径直走进了菲尔比的住所。

对老朋友的拜访菲尔比表示欢迎,两人如当年一般惬意地半躺在沙发上边饮酒边吹牛,菲尔比对着艾略特诡异的笑了一下,起身打开了临街的窗户。

坐在沙发上的艾略特皱了皱眉,旋即释然,在英式惯例的寒暄过后,菲尔比开始单刀直入:「别告诉我你从伦敦跑来就是为了看我。」

艾略特沉吟了一下,拿出自己的钢笔放在茶几上,用手掌慢慢滚动,这是精神紧张的表现,也是一种古老的审讯技巧,可以分散对手的注意力,以便适当的时候猝然抛出震慑对方的东西。

菲尔比扫了一眼钢笔,摇头失笑,做出倾听的表情,艾略特沮丧的声音响起:「对不起,金,我也没太多时间叙旧,我们认识足足三十年了,所以你应该不介意我直接一些,简单来说,你的过去已经追上你了!」

菲尔比挣扎了一下:「你们又发疯了?已经十年过去了,朋友!你似乎失去幽默感了,这会让你成为笑柄的!」

艾略特叹息着说:「不!金,我没失去任何东西,反而得到有关你太多的新信息,那种可以一步到位的信息。」

菲尔比没有追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信息,艾略特则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街上车水马龙的街道,他依然觉得难过。

艾略特知道从菲尔比打开窗户那一刻交锋就已经开始了,喧闹街道的噪音可以最大程度干扰早已藏进沙发的窃听器,老朋友知道的事情也不少。

但艾略特还是希望做最后的努力,他告诉菲尔比自己单独过来是跟局里几乎撕破脸才争取到的,而我带来的条件也是绝对违背职业原则的,现在我站在窗边,离沙发足够远,我希望你可以相信我接下来说的话。

只要你认罪并悔改,局里依然愿意给机会,今天的一切都不会公开,你依然是大英帝国勋章得主,依然是六处最优秀的雇员之一,在这个国家依然有美好的未来,只要你悔改就行,但你只有二十四小时决定!

菲尔比震惊于老朋友这种近乎于古典骑士的行为,但他还是摇头失笑,我悔改就行?怕是还有下文吧?怎么也得让我再卧底一次,给苏联放放假情报吧?但菲尔比依然感动艾略特的友谊,所以他决定也做一件违背职业原则的事情。

这个头缠绷带的颓废男人站起身,我的错,老友来访该准备一瓶好酒,以及一个好故事,我现在的样子似乎也不太体面,明天的此时此地,我会给你个答案,说完菲尔比走出了房间。

次日清晨四点,菲尔比带着一瓶很棒的白兰地重新走进那间屋子,他摘掉了绷带,看起来清醒而沉着,艾略特明显感觉到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菲尔比回来了。

菲尔比端起就被说出准备很久的开场白,我一直「半期待」地等着这一天,下面我会给你一些独家新闻,是的,我就是「第三人」,从三十年代开始我和伯吉斯、麦克林就为苏联服务。

漫长而古怪的审讯或者自白持续了两天的时间,当私谊彻底用尽后,公务就必须图穷匕见,艾略特拿出一张名单给菲尔比,询问上面还有谁是苏联卧底,菲尔比浏览着上面若干熟悉的名字,同样收起了温情,微笑,摇头,别做外行事儿,这种保命的东西我会在这里说?

艾略特当然知道老朋友绝不可能指认,三十年的情报生涯谁也不是白混的,他要的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那么就写一份自白书吧!口头上的东西谁能作数呢?菲尔比依然拒绝,晚些时候再说吧,你不是录音了吗?

一对曾经的朋友对峙了两天,艾略特拿出杀手锏,明天我就会离开贝鲁特,接下来美国那边应该会找你谈,他们没啥底蕴,很多行为会「特别直接」,菲尔比回复我对自己的免疫力有信心。

一场刺激的问答游戏就此结束,两边都该揭底牌了,菲尔比感慨老友最后的帮助,居然可以为自己争取到这么多时间,1963 年 1 月 23 日夜,菲尔比在贝鲁特失踪,英美情报部门再次功亏一篑。

关于菲尔比的暴露原因至今仍晦涩不明,暂时来看应该有三个人起了关键作用,让六处锁定了他。

第一个人是 1961 年叛逃西方的克格勃少校阿纳托利·戈利岑,他带去了一部分多伊奇最初招募的备案资料,让六处把排查圈子缩小到 30 年代就读剑桥的人。

第二个人是菲尔比的老朋友芙洛拉·所罗门,这位女士算是他和艾琳的媒人,也是个犹太复国主义者,1962 年她被菲尔比文章中反以色列的观点激怒,跟人证实早年伯吉斯曾试图招募自己为苏联效力,而菲尔比那时也在场。

而第三个人叫乔治·布莱克,说来原本他是坑不到菲尔比的,因为两人虽然都是苏联卧底,但压根就不是一条线,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自己人。

但要命的是布莱克的存在其实本来是对菲尔比的保护,因为这老哥是 1953 年开始给苏联传递情报,那段时间菲尔比恰好在伦敦被五处审查,完美续上了菲尔比的断线。

五处和六处发现菲尔比在被盯死的情况下情报依然在外泄,这要么就是除他外还有「第四人」,要么就是菲尔比压根不是「第三人」。

他们本来对第三人存不存在都犯嘀咕,相信还有第四人还不如集体自杀算逑,被渗透成那个鸟样还活着干啥?

基于这种自我挽尊的想法,英国的情报组织自然更倾向排除菲尔比的嫌疑,可是随着布莱克在 1961 年的暴露,带英在审讯中发现这大哥 1953 年才开始卧底的事实,那么这就证明了布莱克肯定是第四人,第三人的存在板上钉钉,菲尔比的嫌疑就无限大了!

但是,虽然这些怀疑已经可以让英国基本肯定菲尔比有问题,但若说什么过硬的证据,他们手里还确实没有。

六处之所以同意艾略特单刀赴会未尝没有缺乏关键证据的顾虑,用这么一招打草惊蛇起码能免掉不少麻烦,幸好菲尔比跑路了,若他来个死不认账,还真不好公开处理他。

苏联生涯

关于菲尔比究竟如何跑掉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他自己说的,那晚他在克格勃安排下登上一艘去敖德萨的货船,轻松抵达苏联;其二被好多人写在传记中,是陆路经叙利亚跑到亚美尼亚。

抵达莫斯科后的好长一段时间菲尔比其实并不适应,因为他是纯粹的英伦上流范儿,跟苏联社会很难兼容,双方磨合了好长一阵子,效果也不能说怎么好。

我们得承认的是,克格勃给他的物质待遇不算差,起手就是每月 500 卢布的薪水,那年月苏联平均工资才 80 卢布,到 1970 年也不过 122 卢布,每月 500 卢布都快赶上克格勃主席的待遇了。

至于分好房子给特殊照顾更是应有之义,他是在莫斯科为数不多能读《泰晤士报》听 BBC 广播的人,想看板球连录像带都从西欧给他淘换,酒水特供管够,食品特供任选就不用说。

但问题是,菲尔比要的不是这些,数十年让他坚持下来的是那个打破阶级的理想,是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景,我在带英就已经是人上人了,跑苏维埃来还是人上人,那我 TM 不是白跑了吗?

双方鸡同鸭讲的沟通一直惨不忍睹,克格勃觉得给菲尔比派卫兵并审查访客是保护安全,你这种破防带英的狠人容易遭报复,但菲尔比觉得这就是软禁吧?我在带英那边干过的,他们能不能渗透莫斯科我不知道?

在期望落空的情况下,菲尔比延续了在贝鲁特醉生梦死的生活,更缺德的是在孤单之下,他居然跟同为剑桥小组的麦克林的老婆有了私情,渣到这种地步连从美国投奔他的第三任妻子都受不了,直接离婚回国。

苏联那边很难理解这样的道德观,对他的任用自然更加慎重,似乎一个新的恶性循环就要形成,菲尔比大概率会在莫斯科窝囊至死,可事情却突然在 1971 年开始起变化。

1966 年坑了菲尔比一把的布莱克戏剧性的越狱,他也跑到了苏联,两个同样对带英骑脸输出的家伙显然会有些共同语言,虽然布莱克并不欣赏菲尔比死也不改的英伦派头,菲尔比也对布莱克这个人特别疑惑,但毕竟哥俩都说英语不是?

屡次家庭聚会后菲尔比认识了布莱尔在莫斯科的月老,出版社编辑鲁菲娜·普霍娃,这个在癌症中挣扎出来的坚强姑娘似乎让他想起了第一任妻子爱丽丝,果断对她展开了追求。

刚开始普霍娃对这个老色批嫌弃至极,你生日比我妈还大两周,谁给的勇气追求我的?再说你连俄语都说不利索,拿什么跟我沟通?

好在菲尔比泡妞经验十分丰富,一番折腾之后,他居然又成功了。似乎菲尔比确实非常在乎这第四任妻子,在普霍娃告诉他自己很厌烦酒鬼后,他居然真的戒酒了。

改掉一些恶习后菲尔比的事业也意外迎来了转机,首先他的活动范围开始增加,可以去西伯利亚度蜜月,也可以去古巴旅游,虽然还是在保密的情况下,但毕竟比蹲在莫斯科强。

然后,总不给他工作的克格勃也找上门来,表示有件发挥您老兄优势的活儿,想不想试试?对您来说其实一点不难,就是定期伪造点中情局或者美国国务院的文件,这是克格勃给美国的一个小惊喜。

结果证明菲尔比熟谙的英文短语和外交辞令遣词造句坑惨了美国人,他们需要费尽力气和运气才能挑出菲尔比伪造的文件。

生活也顺了,工作也顺了,苏联的信任自然也回来了,虽然菲尔比依然对苏联平民生活水平表示不解,但他相信,自己的工作能让他们变得更好。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菲尔比甚至开始培训特工,跑到东德给一帮新人上课,在平静而神秘的生活中,菲尔比于 1988 年 5 月 11 日因心脏衰竭去世。

这次,英国终于逮到机会可以好好恶心一下这个把他们恶心够呛的人,很多英国媒体开始宣称他因失望自杀。

多年以后,菲尔比的遗孀普霍娃在苏联解体后澄清了不少谣言,他确实是因病逝世,并非自杀,或许我的丈夫曾经迷茫,但起码他人生的最后拥有一段很长的美好时光。

菲尔比死后,原本碍于国际影响不好公开给他的奖励立刻被补上,他被以英雄之礼安葬在莫斯科最古老的昆采沃公墓,并追授列宁勋章,红旗勋章,人民友谊勋章,卫国勋章战争,列宁奖章等一大堆馋哭勋宗的宝物,完成了苏维埃勋章防弹衣成就。

回望剑桥

现在金·菲尔比通常被当作「剑桥五杰」的代表被人拿来讲述,但事实上 1990 年之前压根就没有剑桥五杰这个称谓。

从麦克林和伯吉斯跑路后,带英媒体的焦点一直是有没有「第三人」,或者菲尔比是不是「第三人」,到 1963 年这老哥被确定是第三人后,人们才意识到三个人都来自剑桥,于是那帮倒霉记者又开始猜测有没有「第四人」。

这个猜测一直持续到 1979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承认安东尼·布朗特早在 15 年前(1964 年)就已经自首,不需要再找了,然后那帮无聊媒体自然又开始寻觅第五人的存在。

结果,还真叫他们找出了一点东西,1961 年叛逃的阿纳托利·戈利岑的询问记录在 1990 年解密,人们发现戈利岑称呼伯吉斯他们为「五人之环」的一部分,仿佛这下算彻底实锤了,确实还有第五人!

这个猜谜游戏玩到 1994 年迎来了高潮,因为当事人出书了,那年尤里·莫丁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

本来莫丁并没有钦定第五人的打算,作为一个老阴比,他宁愿让带英继续猜谜,但是为了隐隐蹭点热度,他打算拿剑桥出来作法。

故此这老哥把回忆录的名字定为《特工的命运:我的剑桥朋友们》,然而在英文译本中带英媒体人充分发挥了唯恐天下不乱的搅屎精神,把书名改成了《特工的命运:我的五个剑桥朋友》,并且兴高采烈地宣称官方实锤,第五人是 1979 年公开认罪的约翰·凯恩克罗斯!据说当事人凯恩克罗斯当场就爆了粗口,差点没把老头直接送走。

事实上莫丁在回忆录中描写的特工不止五人,他们都出身剑桥,当然,出版时那些人也都不是死了就是曝光了,所谓五个剑桥朋友实在无从谈起,在接受俄文媒体采访时他也没承认过凯恩克罗斯就是剑桥第五人。

凯恩克罗斯那老头爆粗口也可以理解,这老哥和菲尔比他们压根就不是一条线,他甚至在 1963 年之前也完全不知道菲尔比是苏联卧底,招募他的是英共领袖詹姆斯·格曼,只是后来凑巧都被分给莫丁管理而已。

关于剑桥第五人到底是谁的猜测至今依然在延续,林林总总的有一大堆名单,其实无论第五人到底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所古老的大学中,曾经有一大批立志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受人敬仰有的遭人唾骂,有的走到最后有的倒在路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而对于这群人来说,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备案号:YX11WonEwp0

来自盐选专栏《硬核狠人:撼动世界的奇葩小人物》

继续阅读下一篇:在美国称帝是怎样的体验?查看本专栏全部17篇

2013 年 6 月,美国加州的几名议员联手提交了一份议案,他们希望把俗称为「海湾大桥」的旧金山——奥克兰跨海大桥的西段以旧金山前市长威利·布朗命名。 本来,这几位议员只是想舔一下德高望重的威利市长,没想到的是,几个人拍马屁拍到了马蜂窝上,议案交上去还没等回音,旧金山老百姓先不干了。  面对着这个议案,旧金山百姓集体暴走,纷纷表示这是什么无父无君的贰臣出的奸计?威利布朗算个什么东西?安敢如此僭越?

发布于 2022-03-11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