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有什么建议给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

·

简介:想清楚了再决定:留学的得与失在我决定出国的时候,我抱着这样两个念头:第一个念头是,我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至少让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变得不那么狭隘;第二个念头是,我想要学习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和知识。无论是哪个念头,都需要我凭自己的勇气去探索。探索的第一步,是尽力和厉害的导师联系。我发邮件给那些我感兴趣的教授,其中一个教授正在做「智能交易」方面的研究。他很快回复了我的邮件,并且约好了周五去他办公室聊...

image.png

盐选推荐

书名:《留学申请实用指南:USC 学长经验谈》

作者:@胖子邓 胖子邓,15 岁考入北京大学,4 年后从北大金融系毕业,并获得数学双学位。

想清楚了再决定:留学的得与失

在我决定出国的时候,我抱着这样两个念头:第一个念头是,我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至少让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变得不那么狭隘;第二个念头是,我想要学习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和知识。无论是哪个念头,都需要我凭自己的勇气去探索。

探索的第一步,是尽力和厉害的导师联系。我发邮件给那些我感兴趣的教授,其中一个教授正在做「智能交易」方面的研究。他很快回复了我的邮件,并且约好了周五去他办公室聊聊。

我准备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便兴奋又忐忑地去了他的办公室。他针对我问的问题做了解答,并且强烈建议我去修 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和 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的课程,他认为这对我会很有帮助。

后来,在留学的时间里,我也认识到许多不同的人,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研究方向,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做「如何自动生成音乐」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位朋友在做「从财政制度出发量化历史」的研究,还有一位商科的同学研究的问题也相当有趣,是「私人化营销服务」,正在构思能否自动识别一些客户的偏好和喜爱,在产品中加入特别定制的小惊喜,让客户更有品牌归属感。这些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就算同样是泛金融或者商科专业,只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有趣的未知。对于职业和各式各样的选择,我也有了更大的宽容度,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把眼光单一地放在课程成绩、实习经历这些量化的指标上。还有许多软实力,例如长远的打算、对自我的判断、永不止息的好奇心……

因此,留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自我蜕变的契机。在一个新的环境,体会更加多元化的生活,你或许能够看到不一样的自我。

如果你打算和我一样,申请美国商科方面的留学或者工作,纽约一定是一座绕不开的城市:在纽约曼哈顿,成百上千的跨国企业总部汇聚于此;这里有百老汇,上演的剧目被当作是美国戏剧艺术的荟萃;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金融从业人员视为殿堂的华尔街坐落于其中;至于曼哈顿的唐人街,则是北美聚集度最高的华人区。

一位在纽约已经工作很多年的叔叔告诉我,这些年的一个转变是,他在中央公园跑步时能见到的华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像老一辈的华侨那样不善社交,在跑步时碰见常常主动打招呼;他们更乐于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接触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些人远渡重洋来到纽约,有的是为了求学,有的是为了工作,有的是为了移民,总之,他们都渐渐融入这座对于他们来讲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留学」绝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对于二十年前的人来讲,留学可能代表着叩开一个全新且未知的世界大门,远渡重洋,和过去的生活彻底告别;但对于我们而言,这样的仪式感是毫无必要的——一张机票就可以立刻重新飞回家里,中国城里总能找到自己熟悉的美食,身边也有许多同学作为陪伴。

说到底,留学变成了人生的一个阶段性选择。

但做好这个选择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认真考虑留学成本和收益,也需要洞察商科专业的前景、学术发展和求职道路;最好还能够从学长学姐的经验那里学到对你有帮助的知识。在这一部分里,我就将结合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经验,跟你谈一谈留学这件事。

留学对很多人来说,因为没有真实经历,所以并不甚了解。他们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道听途说。加之大多数留学机构从业人员也只是常年待在国内的「信息二道贩子」,因此,即使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关于留学申请的各类事宜,很多中介仍然在凭借一些老掉牙的信息赚取信息差额。

缺少亲身经历和有效信息,有些同学会对留学给自己或家庭带来的经济成本感到恐惧,从一开始就否定留学这条道路,最后错失极佳的留学机会;有的同学则是盲目跟从留学咨询的建议,或者遵循「我的朋友去留学我也要留学」的原则,没有认真核算留学的成本和收益,在心中过分地「神化」留学带来的好处,以至于盲目地去留学,最后也是得不偿失的。

核算成本收益也是金融中十分常用的评估方法。如果你选择商科留学或者工作,无论你以后是去做战略咨询,还是去做交易,或者在机构中担任金融分析师,抑或在后台做风控,只要有一个新项目,你的老板多半都会让你给出预测的成本和收益,并和实际的相比对,并据此分析这个项目的价值。

同样,留学的决策仍然需要遵循成本收益原则。

从成本来说,留学一花金钱,二耗时间,三是晚几年就业的隐形成本。

1.经济成本

留学的经济成本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像我一样普通家庭出身的同学,自然需要认真计算;但留学也绝对不是一件没钱就做不了的事。

以我自己为例,硕士项目的费用主要是两个方面:学费(tuition)和生活费(living expenses)。

学费

这部分花费往往是占大头的,美国大部分学校一年的学费在 3—5 万美元左右,即 20 万—30 万人民币。公立大学(如 UCLA,UC Berkeley)学费相对便宜,但私立大学(如斯坦福,MIT)的学费都会很高。商科的硕士项目很少会提供高额的奖学金,通常只有一些「荣誉性质」的奖学金,因为商科类专业通常会认为:「你的学费应该从未来的高薪就业中赚,而不是用奖学金抵扣」,因此这部分开销基本上算是硬性的。

当然在这方面,很多大学还是会有一些「福利」,只不过需要你主动地去争取:例如,你可以申请 TA(teacher assistant)或者 RA(research assistant),每月大概有 1000—1500 美元,这部分收入可以基本上覆盖相对节省的生活费开销。其次,很多大学也通常会有「flat fe」的政策,也就是在一个学期如果选课学分超过某个阈值(通常 12 学分或 14 学分),之后的学分不再收费。举个例子,两年研究生总共有 36 学分的课,如果你选择每学期 9+9+9+9,那么就需要交 36 学分的费用,但如果你有能力完成 16+16+2+2,那么就只用交 28 学分的费用;后两个学期,因为课业很少,你可以去旁听很多课或者跟着导师做科研。另外,有些课不是你的专业必修课,但你很想听,你可以不注册这门课而直接去上课(当然,这也需要比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

我在读研究生时,因为觉得每个学分都太贵,于是很多想听但非必修的课选择旁听,同时找注册了该课程的同学分享 lectures 和 assignments。这样下来,虽然我们要求的只有 33 学分左右的课程,但实际我上的课程大概有 50 学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提高了留学的「性价比」。

生活费

这部分的花销当然因人而异。但作为普通的工薪家庭出国留学的一员,我想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不买奢侈品,和别人合租,基本在家做饭或者在外吃便餐,偶尔吃顿大餐,这样每个月的花销大概为 2000 美元。

当然,如果你申请的是博士留学,能够拿到全额奖学金,则基本不用担心经济方面的问题。全额奖学金基本上能够覆盖博士留学期间的花销(但通常是刚好覆盖的程度,想要攒下钱仍然比较困难)。

总体来看,英美加澳这四国一年的留学费用(学费+生活费)在三十万到五十万之间(奖学金、留学贷款、公派项目等情况除外);但在像德国等一些特殊的欧洲国家里,大学是完全免除学费的,学生通常只需要负担少量生活费和学杂费即可。所以对于家境不太好的同学来说,不要从一开始就认为「出国留学」这条路已经完全被堵死,在后面的内容里,我也会详细为大家介绍几种「免费出国」的途径。

2.时间成本

大部分同学考虑留学,往往都是在考虑一年到两年的硕士项目,或者三到四年的本科项目,这类长时间的项目如果不慎重选择,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还会使得人生轨迹发生巨大的偏移:我认识一个很厉害的博士,在外人眼里他是「天才」一般的存在,但他自己却总有一种「这些荣誉随时都会坍塌」的感觉,读博的第四年陷入了抑郁。抑郁症患者在留学生中比例相当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是否能够忍受比较长期的孤独。相比于几年之后的高薪,保证安全和健康更加重要。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留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觉得你能够花费 1—4 年的时间在异国他乡生活吗?你的抗压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如何?这都决定了你在这一项所付出的隐形成本。

3.晚就业的隐形成本

对于想要留学后再归国工作的同学来说,出国代表着在很长时间内「半脱离」国内社会和就业市场,这意味着你很难快速透彻地了解社会形势和行业现状。

除此之外,鉴于留学生们无法寻找国内实习,而目前少部分国内企业又会提供可转正实习机会,他们也容易错失一些就业机会。特别是在某些特殊的国家(如欧洲国家、加拿大等),因为学校毕业时间的问题,很多同学很可能会错过当年的求职黄金期(比如春招、秋招),运气不好的同学甚至会被强制性地 gap(gap year,间隔年,指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年,造成时间成本的二次浪费,致使其在国内求职的路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过,考虑到一份「高质量的留学经历」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这些成本也就显得物超所值了。这里,我把收益也总结为了三点,一是学历,二是资源,三是 Options(期权)。

1.学历

最显而易见的收益当然是海外学历所带来的学历加成。在当今日渐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海外学历已经成为各大国际公司和外资公司的准入门槛,而「顶尖海外高校学历」更是始终处于「就业食物链」最顶端。

另外,海归的身份也会给留学生们带来大量的政策红利。

以上海和武汉为例,从 QS 排名前五百的国外学校回国的留学生,回国后如果立即前往上海就业,可以直接获取上海市的户口,并且享受一系列的税收减免和福利政策。而如果留学生前往武汉工作,除了户籍上的优待,还可以享受房价的大幅度减免和优先配比,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政府还有大量的补助金和支持金等福利。在其他各省市通常也都有专门针对海归的政策福利,如果将这些红利利用得当并以货币为单位全部量化,是完全足够抵补甚至于超过留学的经济成本的。

2.资源

除了上面所谈的经济资源之外,留学也能够让你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学术和职业资源。

记得我上时间序列分析课程的时候,读论文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那个和蔼可亲的授课教授,居然就是提出协整检验(一个该领域十分重要的检验)的人之一,再一检索,才发现他已经获得好几次诺贝尔奖提名了。

根据我的经验,这些教授都很乐于指导我们的论文与项目研究,分享和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种言传身教的体验,常常会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

除开顶尖的学术平台和资源之外,国外的高校也会提供丰富的职业资源。大部分的国外学校都设有专门的 Career Center(职业介绍中心),指导学生就业,内容包含最基本的简历修改、面试培训,以及联系校外企业或校友直接进行招聘录取。更重要的是,留学生们将会接触到丰富而广阔的人脉资源,接触到社会上最顶层的一些人士。这些丰富而优质的人脉资源对大家视野的开拓、社交的发展、职业的进步都会提供难以估量的帮助。

在这之中,你能获得的成长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术经验的积累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外语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断量变最终带来的是个体的质变,很多同学因为得益于海外留学的经历,彻底地踏出了以往的舒适区,实现了飞跃性的成长,并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坚定世界观和人生观。

3. Options(期权)

Options,中文译作「期权」,是一种「你可以在未来有更高收益选择」的权力。一段优质的留学经历最终的成果其实不光在于提供资源、实现成长,更重要的是给留学生提供更多更精彩的人生选择权,这一点我想绝对是一段顶尖学府留学所能带来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收益。

如果充分地利用了留学中的资源,你会获得极其丰富的人生选择权,真正有资格也有能力决定自己人生今后的走向。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移民政策十分严格,但通过在美国读书,走工作移民或者技术移民这条路,相对容易很多。更重要的是,你能够在这之后,真正认清自己内心的需求,坚定不移地去追求它,并且有机会获得超高的未来收益。

想清楚以上这几点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在决定留学时也并没有细致地进行成本和收益方面的认真权衡和考量。在你选择学校的时候,也需要在这几者之间权衡:你更看重学历还是学校提供的资源?你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你接受的时间代价如何?

只有在认真思考过以上问题之后,你才能对自己的留学申请做出最佳的选择。

以商科留学为例,谈谈未来的职业选择

在留学申请中,商科类专业一直是多年来申请比例最大、申请人数最多的专业,商科专业和理工类或者人文社科类专业相比起来,又有着显著的不同。商科的专业几乎全是「职场导向」的:无论你选择会计、金融、管理还是经济,留学之后的职业规划几乎清一色地都是寻找工作:有的人会选择世界五百强企业,有的人会选择进入投行或者咨询公司,也有的人会在一些小型企业的投资或者财务部门工作。

正是因为这类留学是「职场导向」而不是「学术导向」,在申请的过程中,你绝不可以把「念书」和「工作」割裂开:申请过商科留学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哪一个学校的商学院,都十分看重「实习」——这正是因为「实习」是你未来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最重要的指标。「实习」这项指标也不仅仅是「敷衍」招生官的;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是我们自己在毕业之后重要的敲门砖。因此在申请商科类专业的时候,千万不能够把「选校」和「就业」割裂开来:当你意识到留学的目的是找工作的时候,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地理区位、校友资源以及自己的人脉,而不仅仅是专业的排名。

「留学就是先读个书」,很多人在留学申请的最初阶段都会抱着这样的念头。这种想法在科研领域或许适用,但对商科来说却完全不适用:申请商科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你必须要严肃考虑留学之后工作的问题。相比起来,理工类博士至少在五年之后才需要面对这个问题,而且他们中很多人可能进入博士后工作站,或者在学术界继续工作。但当你申请商科的项目(尤其是较短的一年期硕士项目),这一年一定会成为你工作之前的「黄金时期」。

如果你有移民的打算,也应该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如果你期待能够留在当地工作,那么校友资源(尤其是华人校友资源)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你准备留学之后直接回国,就应该在学校的国际声望上多进行考虑。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优势。对于你能申请到的同一个档次的学校来说,在某一方面有长处必然会面临其他方面的劣势。比如说,你想要申请金融工程项目,并打算留在美国工作,那么以金融工程著名的纽约公立大学 Baruch College(巴鲁克学院)将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它的校友资源、地理优势、求职辅导都十分优秀,能够给想要在纽约当地求职的留学生提供巨大的帮助;但如果你毕业之后选择归国工作,你也就必须接受它名气颇微,难以回国就业或者转行的劣势。

无论如何,当你开始进行商科留学申请时,就不要再把自己当作学生看待。在任何时候,无论你正在为一个实习的面试担忧,还是正在为申请到的学校发愁,你都要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准职场人」,因此「professional」(专业性)是一条衡量你行为的重要准则:你需要认真地研究手中的讯息,发掘更多有用的内容,并且根据有限讯息做出决策。仔细研究选校事宜,并且把你毕业去向的偏好、目前的优势、学校的优势结合起来考虑,正是「professional」的一个方面。

一种好的留学申请规划所能为你带来的好处,绝不仅仅是进入一所更好的学府深造,当你真正认真思索过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且把这些和你能动用的资源、能匹配的学校结合起来考虑之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受益匪浅。

留学规划整体流程一览

想要做好一个清晰的留学规划,首先要对留学准备的整体流程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留学申请的流程按顺序可以整理为如下任务清单:

1.明确留学目的

2.进行留学规划

3.选择 DIY 或中介

4.选择学校与专业

5.准备学术考试

6.准备语言考试

7.翻译、认证成绩单

8.获取推荐信

9.准备文书

10.填写资料

11.准备面试

12.等待 Offer、再次申请

13.选择 Offer

14.申请奖学金

15.申请签证

16.申请宿舍、购买机票

留学申请的整个流程依照时间顺序被分为 16 个步骤。根据每个留学申请者个人情况的不同,有一些留学步骤(如准备面试、申请奖学金等)也可以被跳过,部分留学步骤的实施时间也存在并行的状况(如申请奖学金、签证、宿舍等可以同时进行)。

你必须根据自己当前的情况做出清晰的规划(明晰自己剩余的留学申请时间、亟待完成的任务等),参考以上留学申请流程清单,制定出符合自己当前情况和背景的留学规划。当然,在制定完留学规划之后,你也可以把留学规划交给专业的留学顾问进行审阅和修改,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疏漏和时间点的错误。

有完美的申请季吗?

每一个经历过申请季的学生或许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自己在最初做了多少规划,到最后还是会忙得焦头烂额,而且仍然会为无数的事情纠结:申请的时候考虑要不要多交好几千的申请费多申一所并不太想去的学校;没收到录取邮件的时候要不要主动发邮件问一问 Admission Committee(招生委员会);收到录取之后又开始思考到底应该接受哪封 Offer,抑或是再等一等……

你或许会从申请开始就考虑到上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可能会因为这样的考虑而对留学申请感到有些忧虑;你也说不清楚自己在忧虑什么,但面对这样巨大的不确定性,总是抱有某种抗拒的态度。你期待最终申请季会变得十分完美,但同时又确确实实担心自己是否在语言考试方面尚显不足;你会因为导师不愿意给你写推荐信而感觉有些挫败,又会因为他太过随便地答应给你写推荐信而担心这份推荐信的分量……

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这样的疑虑总是存在的。电影《心灵捕手》里的一段台词,或许可以消解这份疑虑:

「让我来打消你的疑虑吧。你遇到的这个女孩,她也不是完美的。但问题是你们对对方来说是不是最完美合适的。这才是整件事情的重点。亲密关系就是这么一回事。你可以知道整个世界的事,朋友,但发掘你们是不是合适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尝试。」

申请留学的过程或许跟与一个「女孩」建立亲密关系类似。当你在思考「留学申请应该怎样做」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你的尝试。你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留学会不会完美,也不可能知道在申请季的结尾自己会收获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不断去寻找自己心中想做的那个职业,并且把它和留学申请结合起来,安排自己未来的时间。接下来的篇章里,我将会和你分享具体实践的秘诀。如果你有更好的实践的方法,也欢迎你与我分享。

备案号:YX11WMbbX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