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李渊会恨李世民吗?

·

简介:社科人文领域答主关注李世民把颉利可汗抓到长安载歌载舞之后,李渊就明白了,自己的这个儿子,不是儿子,是「千古一帝」。望着颉利可汗,他终于不再忿忿不平,选择父子一笑泯恩仇。隋唐年间,天下不太平,北边的突厥控弦百余万,史称北狄之盛,未之有也。无论百姓还是诸侯,对突厥人而言,都是肆意凌辱的鱼肉、任意勒索的肥羊,往往是去年在此地烧杀抢掠,今年此地的诸侯,还要为我备好金银珠宝。颉利可汗高视阴山,有轻中华之志。...

image.png

image.png

房昊

社科人文领域答主

关注

李世民把颉利可汗抓到长安载歌载舞之后,李渊就明白了,自己的这个儿子,不是儿子,是「千古一帝」。

望着颉利可汗,他终于不再忿忿不平,选择父子一笑泯恩仇。

隋唐年间,天下不太平,北边的突厥控弦百余万,史称北狄之盛,未之有也。

无论百姓还是诸侯,对突厥人而言,都是肆意凌辱的鱼肉、任意勒索的肥羊,往往是去年在此地烧杀抢掠,今年此地的诸侯,还要为我备好金银珠宝。

颉利可汗高视阴山,有轻中华之志。

武德九年,从玄武门杀出一条生路的李世民刚登上帝位,颉利可汗就兴致勃勃,要给新主事的肥羊一个下马威。

二十万兵马长驱直入,扑到长安城外,渭水桥边。

要跟李世民定城下之盟。

八百年前,汉高祖初定天下,被匈奴人在白登山围了七天七夜,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江山残破,人心思定,面对强大的外族只能忍气吞声。

大汉忍了百年,这百年之中,边关多少家破人亡血,多少妻离子散泪,都藏在文景之治的荣光之下。

李世民当然也只能先忍。

只是他才二十八岁,他没有刘邦老成持重,年少气盛的人忍不了那么久。

大唐忍了三年。

这三年里,李世民顶着水灾蝗灾、零星叛乱,硬是把国力撑了起来,然后整军出塞,北伐突厥。

历史上控弦百万,前所未有的强盛帝国,被一战打残。

连颉利可汗都被擒回长安,开启了他载歌载舞的后半生。

这半生里,他或许无时无刻不在诅咒大唐:你三年就北伐,一定会民不聊生,我等着你这天下水深火热,重蹈隋炀帝的覆辙。

然后一天天过去,颉利可汗就懵懵地看着大唐蒸蒸日上,看着大唐万方来潮。

颉利可汗到死都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1

李世民第一次对上突厥时,他十六岁。

那年隋炀帝杨广避暑汾阳宫,想起自己这些年四海归心的丰功伟绩,志得意满,顺路去北疆巡视。

然后迎面撞上洋洋洒洒的突厥兵。

有人说是二十万,有人说是四十万,总之无边无际,把整个雁门郡围得结结实实。

雁门郡四十一城,突厥连破三十九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杨广被围雁门城,漫天箭雨落在身前,还未伤他分毫,这位惯把百姓的伤亡当盛世数字的千古一帝,当场恐惧大哭,史称:目尽肿。

这般情境下,十六岁的李世民登场。

那年李世民正在云定兴军中。

云定兴匆匆率兵赶到雁门时,望着层层叠叠的突厥军,目瞪口呆。

隐隐约约,他们似乎还能听到突厥始毕可汗的大笑。

这位可汗,云定兴熟悉,十六岁的李世民也熟悉。

当初突厥内乱,始毕可汗的父亲启民可汗来大隋求援,正是大隋的支撑,才让他夺回地盘与兵马。这本来很正常,扶持弱小的、攻击强大的,是经营北疆的不二战略。

只是没想到启民可汗的对头忽然病死,几年之后,东突厥再次一统。

那时杨广还沉迷四海归心的虚荣感里,对启民可汗大加赏赐。

始毕可汗上位时,杨广正忙着把他的其他梦想照进现实。

大兴徭役,修运河宫殿,又发兵辽东。

无数流民逃去突厥,始毕可汗望着麾下越来越多的兵马,忽然就明白了。

既然你都鱼肉自家百姓,那我凭什么不去烧杀抢掠?当初中原人强横,所以我爹隐忍,今日,出头之日到了啊!

无刀无枪的庄稼汉,都不愿任打任杀,我百万大军,凭什么陪你做千古一帝的春秋大梦?

遂围困雁门,劫掠四方。

这是杨广的报应,代价却要边关百姓承担。

云定兴没想这些,他想雁门城里的粮食只够撑二十天,二十天能有多少勤王部队赶到?

自己这是来救驾,还是来送死?

云定兴又想,那如果不冲过去送死,日后杨广脱困,自己死罪可免,乌纱怕也没了。

云定兴对未来也很恐惧。

李世民没想这些。

自入雁门郡以来,放眼四周,除了满地的尸骨血肉,空空荡荡,全被突厥掠走。

边关的朔风吹来,夹杂着牛羊马粪的气息,宛如刮骨弯刀。

李世民想:我会为你们报仇的。

十六岁的少年振衣而起,世家门阀里的责任感混杂着草莽游侠的中二情怀,李世民望着这些画面,油然生出一股我来收拾江山的豪气。

于是忧惧的云定兴,见到了无畏的李世民。

「你能献策退敌?」

云定兴上下打量着李世民,这少年英姿勃发、目光凌厉,走路龙行虎步,一举一动都带着意气风发与肆意跳脱。

这就是十六岁的少年啊,看着眼前的李家二公子,云定兴忽然觉得自己老了。

李世民施礼,随后一双明眸落在云定兴脸上,缓缓道:「其实不用破突厥,也能救天子。」

云定兴:???

李世民又道:「如果能吓走突厥,自然不用打这一仗。」

云定兴坐直了:「怎么吓走突厥?」

李世民的声音稳定而清朗:「我们知道没有多少援军抵达,突厥知道吗?突厥知道如今江山动荡,他们知道动荡到何等程度吗?突厥多骑兵,本就没多少攻城器械,能捞一把已经是心满意足,这时有大军赶到迹象,突厥凭什么不信,凭什么不走?」

云定兴有点呆,他下意识道:「你这是在用陛下的安危赌……」

「陛下在雁门,本就千钧一发,何谈赌与不赌?」李世民断然开口,直视云定兴道:「将军能救陛下,只有这一条路!」

云定兴倒吸一口凉气,盯着李世民上看下看。

李世民就站在那,站得笔直,宛如擎天长剑。

咬咬牙,云定兴大手一挥,决定听李世民的。

其实雁门救驾,也算是饱和式救援,有远在北方的和亲公主,诈称突厥边疆动荡,请始毕可汗回军,而四方援军也切实在到。

所以李世民最后布出疑兵之计,就成了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始毕可汗决意退兵。

这一次,不少人都记住了这个十六岁的少年。

而李世民望着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突厥兵马,只记住了路边赤裸的姑娘,倒毙的婴儿。

狗天子的哭声其实不算什么,但这些画面,足以称得上屈辱与仇恨。

且把这份血债记下。

李世民拨马回头。

云定兴后来也想过,虚张声势这一招其实不难,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出呢?

几年过去,他想明白了:

因为自己只看到了自家江山如何,只看到两军交战难以取胜,从没想过突厥人要什么,突厥能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因为自己满心是自己性命与陛下生死息息相关,所以不敢战也不敢赌。

为什么李世民看得出,想得到,更敢赌?

他的目光不只落在战局上,还落在突厥的开战目的,落在双方的心态,他将天子的安危排除在胜负之外,这是什么样的将领才具备的天赋?

云定兴脑子里掠过刘邦、刘裕、杨坚的名字……他打了个寒颤,决定什么都不说。

都是大佬,惹不起。

·2

李世民再遇到突厥人时,大隋的江山已七零八落。

天下诸侯林立,然而,无论是刘武周还是薛举,乃至李渊,只要想在西北立足,都要为突厥献上金银珠宝,承诺年年进贡,才能换来快马强军。

李渊这边,一力推进与突厥联盟的正是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

李世民就是这样见到突厥人的。

刘文静劝过李世民:「如今大家都这样,你不这样,就发育不起来,发育不起来,就没办法报仇,卧薪尝胆这回事,你比我懂吧?」

没法子不懂,李渊对突厥称臣,在外交上断了西秦一臂,使李世民浅水原一战打得更加酣畅淋漓,彻底打出了他前线固守,四方侵袭,制造战机,一击决胜,最后千里追杀,一把火烧穿这个天下的名将风采。

如果突厥人在,李世民最后的千里追杀,或许就不能逼降西秦首领。

所以他看着自家老爹对突厥称臣,重金贿赂,让突厥人放弃支援西秦,也不得不说这是外交上的妙棋。

庆功宴上,李世民多喝了几杯。

回头拉着好基友唐俭,双目通红:「要是我够强,能连西秦突厥一起灭掉,是不是就不用对那群狗东西低头了?」

唐俭打了个哆嗦:「你小子犯什么病啊,跟三岁小孩似的。」

李世民嘿然一笑:「算了,我先强着试试,真有那一天连突厥带叛逆一起打,我不能没这份底气。」

唐俭瞅着他,一时分不出他是醉话还是真话。

唐俭只知道,几年以后的李世民,是真的强到令人发指。

柏壁之战力挽狂澜,在太原城破,山西已失的情况下把宋金刚、刘武周打残,打的尉迟恭怀疑人生——凭什么他能断我粮,而我一分兵,就能被他预判伏击?

虎牢关之战定鼎天下,三千破十万的神话固然有所夸张,但只要李世民提弓上马,亲率三千玄甲军冲阵,所有大唐儿郎都明白,这一战已经稳了。

几年间风云变幻,大唐已有气吞天下之势。

这突厥就坐不住了啊。

四方诸侯对突厥来说不是诸侯,全特么是肥羊,无论窦建德、王世充,还是宋金刚、刘武周,乃至李渊,这些肥羊年年上贡,奉上财货。

如今被打的就剩一个李渊。

而李渊上交的财货还跟以前一样多。

突厥平白少了四五份供奉!

这期间始毕可汗病逝,他弟弟颉利可汗继位,并封始毕可汗的儿子为突利可汗,两叔侄也不是没想过维持中原大乱的局面,几次三番进攻李唐。

入雁门,围并州,一次掠取男女五千余人,纵横来去。

这就让李渊压力山大。

天天两线作战,随时提防突厥人莽到脸上,李渊的心态贼不稳定。

直到前线传来消息,自家二儿子跟敌军对峙良久,一战破阵,摧枯拉朽般解决了所有抵抗势力,李渊忍不住恍惚起来。

他瞅瞅东边,再瞅瞅北边,冥冥之中有个预感。

那个前所未有的游牧帝国,或许运气不太好,它碰上了同样前所未有的天之骄子。

只是,这样的预感很快在突厥人的压力之下被李渊抛诸脑后。

后来的几次突厥入寇,虽然都被赶走,但每次都迎来突厥人更猛烈的反击。

武德七年,颉利可汗以举国之力,提刀向南。

关中震动,有人告诉李渊,这是突厥人眼红长安城的繁华,而长安之所以这么繁华,就是因为定都在此,只要迁都,就能避开突厥。

李渊坐立不安,想了半天觉得这人是在扯淡,但迁都这建议是真的贴心啊。

李渊真的就派人南下,寻觅新都了。

满朝公卿,无一反对。包括太子李建成,他当然也不会在这种事上跟老爹叫板。

除了李世民。

八月多雨,李世民就在大雨滂沱里拉住李渊:「父皇何至于此!夷狄边患由来已久,多少年杀我同袍,掳我子民,汉高祖忍辱负重也就罢了,何至于迁都!」

二十五岁的李世民目光灼灼,里边烧出来的都是火:「爹,汉朝忍了三代百年,我不用百年,十年都不用!几年之后,我一定灭了突厥,把颉利可汗擒回长安!」

李渊望着李世民,欲言又止,半晌才道:「那眼下……」

「儿臣领命出征!」

李世民跪在雨里,溅起满地波光。

李渊叹了口气,拍拍李世民的肩膀,说吾儿早日归来。

这场仗当然不好打,正是大雨倾盆的时节,关中粮饷转运断了,李世民到了前线跟突厥也没法对峙多久,人困马乏时,那两个突厥可汗领一万骑兵掩杀过来。

身后军心惶惶,身前刀光霍霍,生死一线之间。

你怎么打?

·3

潇潇雨歇,长风猎猎,几百突厥前锋迎面冲来。

李元吉的腿已经开始抖,他这会儿忽然记起李世民是他二哥,他说:「兄长,就一万骑兵,守城还守得住吧?」

李世民摇头:「守不住。」

李元吉当场心态崩了:「别啊,凭啥守不住啊!」

李世民没答他,以李元吉守老家太原都能弃城而逃的表现来看,多余跟他废话。如今军心不稳,战已难战,放任万余骑兵四处劫掠,隔断粮道,情况只会越发糟糕。

届时,就只能枯等援兵。

否则就要尽早撤离,但你能跑得过突厥兵吗?即使你能跑得过,身后的边关百姓呢?

所以不能守,不能撤,可打也很难打,对面的几百骑已经突到脸上了,还能怎么办?

「颉利为什么这个时候来呢?」

前锋已经突到城下耀武扬威,李世民还有功夫沉思,李元吉都快哭了,他说我们粮都断了,突厥人当然会来。

李世民点点头:「是啊,我们的粮都断了,那突厥呢?」

李元吉一怔,没懂,什么叫「那突厥呢」?

阴云似铁,秋风肃杀,李世民沉吟片刻忽然回首一笑。

「玄甲军来一百人,随我出城!」

当李世民提枪下城,城门洞前已经列好了百来人的队伍,他安排人盯好了李元吉,盯好了这座城,然后长枪一挥,城门洞开,百余骑如风卷残云,冲出城外。

李元吉目瞪口呆。

这是要干嘛?

百来人去冲突厥军阵?

大旗猎猎飞扬,百骑踢踏如雷,溅起的雨水便是拖曳的电光,而电光的起点,正是所向无前的李世民。

数百突厥骑兵眨眼间就被冲过,更远方的一万铁骑蠢蠢欲动,李世民停都不停,直杀到突厥大军面前,杀到那两位可汗面前。

隔河相望!

李元吉惊得要逃,他心说李世民疯了,他疯了!

这还没完,李世民勒马江边,戟指骂道:「大唐无负于突厥,可汗屡次犯境,背信弃义,所为何来?我,秦王也,可汗但凡还要几分颜面,上前,与我拔刀生死!可汗若是不来,只想动兵,我这一百袍泽也奉陪到底,必不让可汗得利!」

声音落在水里,溅起天地岑寂。

长河两岸,城头上下,望着大风吹动李世民的大旗,人人失神。

孤军挑战上万铁骑,这是什么样的胆魄?

颉利可汗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跟李元吉一样,都在想:这小子疯了?

但颉利可汗毕竟不是李元吉,他想:大唐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怎么可能在阵前发疯?一定是有所凭恃。

四周儿郎都瞅着颉利可汗,等着他的回应,他一时想不通,既不敢过去跟李世民单挑,也不好大手一挥全军渡河。

他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大雨连绵,唐军的后勤受到影响,突厥又岂能毫发无伤?

望着进退两难的颉利可汗,李世民目光更亮,突厥之所以选在此时进攻,不是要打决战,而是一种试探!

这么多天的雨水浸泡,突厥的强弓不知废了多少,再僵持下去鬼知道是大唐先丧失军心,还是他们先丧失战力。

所以颉利可汗来了。

李世民百骑出城,凭的就是颉利看不穿唐军虚实!

望着颉利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李世民又动了,他策马前行,移至突利可汗对面,忽然大声道:「当年你与我指天为盟,急难必相助,今日若还念着这份香火情,不如你来与我一决生死,以定天下局势!」

突利可汗:???

突利可汗有点懵,前些年他是见过李世民,那会儿他爹还活着,李渊还称臣,两方的来往也还密切,所以酒宴上的场面话也多,你何至于当真呢?

突利没反应,李世民重重叹了口气,这声叹重到令河对岸都听得清楚。

颉利可汗眉头一皱,觉得李世民今天极其不正常。

然而更不正常的来了,李世民只带百骑,见叔侄两可汗都不与他单挑,他竟真的长枪一挥,当先渡河!

颉利可汗眼皮猛跳,千钧一发之际,他终于想出李世民的凭恃!

指天为盟,急难必助。

自家兄长的这位儿子,很可能就是李世民的援军!

否则他怎么敢百人冲阵?那句以定天下局势,焉知不是用我的脑袋来定的?

玄甲军冲开阵脚,突利乱中鸣镝,完事兜头箭雨洒落自己头顶。

这剧本颉利刹那间就脑补完全。

所以思绪电闪,一念未止,颉利可汗已陡然抬头,对将渡沟水的李世民扬声喝道:「秦王何至于此!我本无意刀兵,只是来与大唐议事,与秦王议事耳!」

这话说完,颉利犹觉不够,当场挥出令旗引军后撤。

突利:???

怎么就撤了呢?对面过来送了你咋还撤了呢?

河对岸的城头上,李元吉也懵了,他从头懵到尾,半点都看不懂李世民的操作。

是原来只要莽上去,突厥就会自己退兵的意思吗?

这是一出经典的空城计,莽过去的勇气,暗藏玄机的说辞,显得李二又腹黑又霸气。

望着突厥兵缓缓退走的黑潮,李世民也没什么得意之情,其实要唱空城计,往往是不得已,真有本事早直接动手了,谁费脑子离间恐吓啊。

李世民吐出口气,心想你等着,不出五年,我叫你能歌善舞。

·4

武德九年的长安不太平,玄武门后的血还未干,渭水河畔的狼烟又起。

刚刚反杀了亲兄弟,保住了战场袍泽的李世民,抬眼向北,似乎看见了颉利可汗那张贪得无厌的笑脸。

有时候李世民也庆幸,颉利可汗毕竟不是冒顿,他虽然有轻中原之意,却没有五胡乱华之心,永远想的是抢一波就走。

所以这次李靖也对李世民说:「长安空虚,咄苾图财,倾府库之财,足以让他退走。」

李世民摆了摆手:「你不用管我,你去北边,沿路领兵,给我断了这群狗东西的后路。」

李靖默了一下,领命而去。

尉迟恭也在边上候着,略显兴奋:「怎么着,先打他娘的一仗?」

李世民笑起来:「不错,既然他们远道而来,长安再没兵马,也得打他娘的一仗!」

尉迟恭带队去了前线,在离长安城四十里的泾阳阻击突厥侧翼兵马,大获全胜。

李世民则发动长安百姓,穿上戎装夹杂在万余兵马里,当颉利可汗一到就在城头上一动不动。

寒光照铁衣,别有一番声势。

颉利可汗觉得这场面有点熟悉,好像前几年刚发生过。

空城计,这特么看起来还是空城计!

颉利可汗不傻,还知道派出心腹当使者,去长安城里探虚实。

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派出去的使者回不来了!

使者很恐惧,他来的时候有多嚣张,在见到李世民之后就有多恐惧。他刚说了一句话:「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话音未落就听李世民轻描淡写说:「你突厥人还要不要脸了,先帝与朕没少给你金帛,也不是没跟尔等和亲,三番五次引兵深入,烧杀抢掠,你们就是夷狄,也总该当个人吧?不心怀愧疚,还来朕面前大放厥词……」

李世民顿了顿,目光如刀,盯使者道:「朕现在明白了,有些人不去死一死,是没法懂事的。」

使者迎着那目光,下意识涌出一个念头:他是认真的!

使者噗通跪下,疯狂叩头,只说「饶了外臣性命,且容外臣把这些话带给两位可汗。」

李世民不说话。

几位大臣来劝,李世民忽然笑了,他指使者道:「现在放了他,咄苾还以为朕怕了。」

「不用放,什么时候他的可汗走了,再让他跟着走吧。」

拍拍袖子,李世民起身出殿,要亲自去见兵临渭水,长安城外的颉利可汗。

大臣们惊了:「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啊!」

空城计也不是你这么玩的啊!

李世民还在笑,他指着城外:「其实这次不用吓唬他们,这也不是什么空城计,朕本可以死守长安,等李靖断了他们后路,尉迟恭骚扰突厥侧翼,朕领兵劫营,必能击溃突厥。」

「颉利可汗人不傻,他没拦住李靖,又没打退尉迟恭的时候,就该想到此处。」

大臣们茫然:既然如此,那陛下为何还要出去?

李世民反而不笑了,他叹息说:「死守长安四个字,要死多少百姓?击溃突厥四个字,又有多少后患,多少散落在中原的血案?」

「天下初定,该让百姓休养生息,朕丢点脸,不算什么。」

天策上将李世民说完这句话,面无表情踏出殿门跨上马,任谁都能看出来,丢点脸这件事对他来说,可太算什么了。

这点脸不找回来,他就不是李世民。

当日李世民去渭水河畔,还是把颉利骂了一顿,颉利瞻前顾后,还是不敢上,他也不是完全看不出对面的军容有点诡异,但他草原儿郎控弦百万,随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何必要跟你赌城下输赢?

反正是自己兵临城下,这一路上劫掠不少,再跟你定城下之盟,你不当场给我点财货,也得在盟约里定点东西吧?

几天后,李世民跟颉利可汗杀白马为盟,各自退兵。

回城之后的李世民,脸色肉眼可见的沉下来。

城下之盟啊,劳资什么时候受过这委屈,空城一次就很丢人了,要不是李靖尉迟恭靠谱,还要空第二次!

朕不要面子的啊!

反攻,一定要反攻!

只是想反攻,就要有军备、有钱粮,这些年天下大乱,民生凋敝,上哪去搞出塞的钱粮?

休养生息四个字,汉朝花了四十年,李世民要花多少年?

要怎么治理天下,怎么休养生息?这当然要找一群大臣来开会。

听下面一群人在吵,二十八岁的李世民津津有味。

封德彝跳出来说:「乱世里走出来的人,多少有点轻生死,重钱粮的感觉,想要稳定局势,就要学大秦,严刑峻法。」

魏征:呵呵。

封德彝瞪他:「你笑什么,大乱之后想要大治,去除残忍好杀之风,贤明之人为政百年,先以严刑峻法为约束,再用仁德礼仪来教化,才有望达成,岂是容易之事?」

李世民点点头,颇以为然。

魏征幽幽开口:「百年而治,那是庸人,真有明君施政,上下一心,四方响应,三年成功犹嫌太晚。」

封德彝:???

李世民激动了:「这个好这个好,就要三年成功犹嫌太晚的。」

来,展开讲讲。

那时魏征刚从太子府转过来,这是他作为同僚,第一次来群臣面前露脸,他说:「百姓久经战乱之苦,对安宁稳定如鱼渴水,只要能让百姓有口饭吃,百姓就愿意配合,反而严刑峻法,动辄得咎,才会激起百姓对乱世的记忆。」

封德彝恼了:「书生之言,误国误民,三代以下,人心日渐诡诈,所以秦朝专以严刑峻法,汉朝王霸并用,不是不想教化,而是不能教化,到你这要宽仁以待,此败乱之道也!」

魏征冷笑:「既然你也知道三代之前,大乱之后就能大治,逐鹿之战结束后,仍旧可以缔造太平盛世,凭什么现在不能?凭你说人心日渐诡诈吗?真要是人心这么易变,几千年过来人间全该是鬼魅,什么王道霸道,谁都别治了!」

封德彝哑口无言。

李世民朗然大笑:「好,朕所好者,正是尧舜孔周之道,以此治国,不可暂无!」

定下施政方针后,李世民又多看了魏征几眼。

啧,这人还挺可爱的。

彼时的李世民还不知道,自己将在未来的很多年里,被他从公到私盯着怼。

只是要行仁政,就肯定得轻徭薄赋;轻徭薄赋,就没钱北伐。

房玄龄这会儿站出来,说其实我们是可以有钱的。

李世民挑了挑眉:「钱从哪来?」

房玄龄说:「朝廷有朝廷的难处,也该让这些世家子体谅体谅朝廷的难处了。当初先帝为笼络人心,割置州县,官吏之多数不胜数,只要把这些官吏都免了,自然能省一大笔钱。」

房玄龄顿了顿,又说:「只是天下初定,这么一来恐怕各地会有乱子。」

李世民笑了:「让他乱,正愁没地儿练兵呢。」

遂削平州县,划为十道,真正把大唐的统治深入到县级吏员之中。长安城里三省六部越发精简,房玄龄把改完的官位呈上去,比原来少了四倍。

李世民哈哈大笑:「房相好大的魄力!」

这么一来,固然四处蠢蠢欲动,但在李世民的目光之下,硬是掀不出大浪。

而精简官员带来的良性循环,正是地方官对朝廷政令的尽职尽责,三年下去,大唐硬扛着天灾,竟还真有了盛世初开的景象。

真是硬抗天灾啊。

贞观元年,日蚀、灾荒;贞观二年,蝗灾;贞观三年,旱灾。

第一年李世民就派钦差巡查各地受灾农田,救济百姓;第二年遍查关内,百姓已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发金银替百姓赎回儿女,李世民发罪己诏,说:「若使年谷丰稔,天子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咎。」

是所愿也,甘心无咎。

那个飞扬跳脱的少年,同样也是殚精竭虑的好皇帝。

贞观三年,大唐旱灾的同时突厥大雪,其实前两年突厥的风雪也不小,只是颉利可汗显然没有李世民处理灾情的诚心。

他的应对方式,就是再苦一苦百姓。

先苦一苦其他部落的百姓,压榨牛羊来补充自己部落,然后再苦一苦自家部落,保持自己的奢靡生活,跟三军用度。

这些年大唐的名将被李世民一个个丢去了边关,他处理灾情的同时不忘北伐的战略布局,就像他打过的那些名场面一样,先把突厥人逼得不得不战,再制造机会一击决胜。

三年里,边关战事未曾断绝。

有大臣提议重修长城,被李世民否决了。

他笑嘻嘻地说:「不用不用,秦修长城死了多少人,其实灭了突厥,就不用修长城了。」

大臣:???

自贞观二年起,李靖就被李世民送去了边关,临行的时候李世民拍着李靖的肩膀,说到了那边你全权指挥,我就提个建议。前些年我离间过颉利跟突利,这会儿突厥压榨其他部落,草原上乱得很,要是有机会,你把突利给挖过来。

李靖这人平时很稳重,沉寂了几十年,让他向来不说大话。

他只说:「臣尽力而为。」

然后就把突厥的内乱挑得更大,突利跟颉利打了一场恶仗,突利南逃归唐。

像这样的布置还有很多,李𪟝去了并州,张公瑾屯田代州,常年窥见突厥虚实,终于在贞观三年上奏,说颉利众叛亲离,突厥虽大,一战可破也!

随后,就是李靖狂飙突进,连夜翻过阴山,长途奔袭,三千人直捣黄龙,沿途放出消息,说大唐三军已尽数杀到。

颉利可汗一日数惊,又不知大唐兵马在何处,当李靖带着三千人浩荡冲来之时,前面全是他各个部落的溃兵,惊得他全无战意,仓促抵挡之下,李靖风一般就杀进了定襄城。

颉利可汗当场跑路。

三千兵马破袭都城,打法极其干净利落,一战梦回冠军侯封狼居胥。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就是这种。

这场举重若轻的战役之后,颉利可汗终于慌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控弦百万的突厥怎么就一败涂地了呢?他想一定是天气原因,他开始请降,要等来年春暖马肥,再卷土重来。

只可惜他没有机会了。

李世民派人跟颉利可汗和谈,派去的人正是李世民的老朋友唐俭,唐俭口若悬河,在突厥大营里跟颉利可汗相谈甚欢。

李靖的兵马忽然就到了。

唐俭:???

唐俭来的时候就有这种预感,自己的谈判只是幌子,李靖这人一到战场就跟疯了一样,全然没有平时稳重的模样,他也好,才三十岁出头的当今圣上也罢,绝对是要趁势灭了东突厥的!

但没想到李靖连个招呼都不打啊!

其实李靖出兵的时候,就有人提醒过他:使者还在那边啊。

李靖:「正因为使者在,可汗必不防备,能一网成擒。当年韩信攻齐,不就是这副样子?灭突厥后,我再向唐兄请罪。」

唐俭:???

要是我死在里头你上哪请罪去?

唐俭没死,因为这波灭突厥之战着实打得太果断。

那会儿苏烈于李靖麾下听命,正是先锋,二百人,趁着夜间大雾,摸到了可汗营寨附近。

天公不作美,恰巧大雾就在此时散了,苏烈和袍泽都在此时显露身形。突厥人和苏定方都面面相觑,儿郎们看着连绵的突厥营寨诚惶诚恐:「现在怎么办,撤吧?」

苏烈笑了:「逃?不,我们干他娘的。」

遂以二百人突袭大营,突厥人手忙脚乱,被苏烈的刀光点燃,烧成了一片飞灰。

李靖大军随后杀到,突厥溃不成军,颉利可汗连杀唐俭的时间都没有,他只是犹豫了片刻,就听到帐外的杀声越来越近。

颉利可汗掉头就跑。

唐俭面带微笑,内心慌得像狗。

颉利可汗最终还是没跑掉,被其他几路大军擒获,东突厥至此灭亡,

顺便提一嘴,这里的苏烈苏定方,后来征讨西突厥又披甲上阵。

那会儿苏烈六十三了。

苏烈赶到战场的时候,唐军被敌军夹击围困,艰难得很。

部下变了脸色,说赶紧去救吧。

苏烈摇了摇头:「你们看见突厥人的后军了吗,我们绕到那去。」

遂率五百骑,冲入敌阵,大破敌军,追奔二十里,杀千五百余人,获马二千匹,死马及丢弃的盔甲,绵亘山野。

苏烈横刀沙场中,顾盼自雄。

天策上将麾下,真的是名将辈出,李世民的战略目光和用人不疑,缔造了从城下之盟到灭国复仇只用三年的传奇故事。

前半生作威作福的颉利可汗,在太极宫里载歌载舞的时候,怎么也想不通这故事的逻辑。

而原本从太极宫搬到太安宫,自玄武门之变后就一直心有忿忿的太上皇李渊,在欣赏了颉利可汗的舞蹈后,立刻想起了自己给突厥当孙子的那些年。

于是郁郁寡欢三年的李渊忽然就想通了!

自己这是被儿子忤逆了吗?

这儿子眼瞅着就身兼文景,功比汉武而去了,这不是儿子,这是史书上的千古一帝。

望着颉利可汗,李渊越看越兴奋,当场给颉利可汗弹琵琶助兴,李世民在旁高歌,父子一笑泯恩仇。

欢声笑语,前所未有的游牧帝国轰然倒塌。

而这只是贞观三年。

酒醒后李世民端坐金殿,四望大唐江山,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完。

备案号:YXA1gezZxXt4wal0oUPRzk

来自「盐知识」专栏《山河骨:那些缔造奇迹的中华脊梁》

继续阅读下一篇:民可告官朱元璋查看本专栏全部11篇

明朝时期,朱元璋颁《大诰》分发天下,任何一个百姓,都可以亲手绑了鱼肉乡里的官员豪绅,头顶《大诰》,进京告状。 ·1 千百年来,很少有人真的把百姓当回事,就像北宋文彦博说的:「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共天下。」 除了朱元璋,没人敢把屠刀对准士大夫,没人敢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官僚集团。 朱元璋: 我也不想的啊,但那群读书人不干人事啊! 我辛辛苦苦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多少志犹未已心,多少慷慨壮

发布于 2022-04-24 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