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一次写学术论文无从下手怎么办?

·

简介:3、良好的结构框架是学术论文深加工的基础笔者提倡采用表格式写作,不仅因为表格式写作有利于写作,有利于阅读,还有利于信息的检索和深度加工。如,有人要研究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这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到交通规划、公共交通、停车、交通信号控制等诸多子问题。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得到大量的上述这些方面论文的支持,就需要研究者将多篇论文中的相关信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概括、分析、综合。显然,如果论文写出散文式,神不散...

image.png

盐选成长计划

盐选专栏名:《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从开题报告到答辩终稿》

作者:@陈卓 大学教师,论文写作研究家

一篇论文包括前置、正文和后置等三个部分。前置部分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文献标识码;后置部分包括参考文献和致谢。

按照论文写作流程,选题之后,学生开始撰写开题报告,具体工作是:

(1)搜集相关方面论文、阅读论文;

(2)撰写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突破点。当前出版的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书籍,多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阐述。

对于新手,此前没有接触过学术论文,往往不知道如何阅读论文,或者阅读不得法、抓不住论文要点。

因此,在收集文献、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首先知道「论文长啥样」——论文各部分都表达了什么内容、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组成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从而将论文的意思有条理、有层次的清晰的表达出来。

搭建论文框架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搭建框架,不仅是学术论文写作,而且是所有写作工作的首要、也是主要和核心的任务。这一点得到了广泛地认可。但仍有一些新手不太理解搭建框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为此,本节将介绍下结构框架的重要性以及学术论文框架的特点,目的是提高毕业生对搭建框架工作的重视程度。

一、结构框架的重要性

1、良好的结构框架是阅读的基础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不是一句话,而是由多句话组合而成,不只表达一个意思,而是表达多个意思。如果不能合理的安排这些意思,则会导致文章内容混乱,甚至令读者产生阅读障碍。

如,《结构化思维》一书提供了下面这段话,「王子说服了国王,迎娶了邻国的公主,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几个月前,王子跟女巫进行了旷世的决斗,最终杀死了女巫。在这之前,王子跟女巫进行了旷世的决斗,最终杀死了女巫。在这之前,王子每天辛苦练习剑法,用剑的能力不断提升,因为之前这个女巫不允许王子和公主的恋爱,这让王子想要除掉这个女巫。对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王国。」

相信绝大部分读者小时候都读过许多「王子爱上公主」的故事。可是,当你读完上面这段话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能记住了这个故事么?我想,是不能得。

但是,如果调整这段话的结构,我们再看看。「从前有一个古老的王国,王子爱上了邻国公主。但是邪恶的女巫不允许王子和公主在一起。那怎么办?王子通过各种方法最终和公主走在一起。他每天苦练剑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剑术,获得了和女巫决斗的能力。最后,王子同女巫进行了旷世决斗,杀死了女巫,并说服了国王,迎娶了邻国的公主。」

这就是一个「王子爱上公主,然后击败女巫,说服了国王,迎娶公主」的简单故事。实际上,我们从小就看了无数个版本的这样故事。可是,为什么看完前面那一小段文章,我们甚至都记不住,而后面这段小文章却可以记住呢?这就是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文章结构,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保证读者的阅读舒适性,而且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

上述这段话不过 5 句话 128 个字,其结构框架尚且如此重要。何况论文有 6000 字到 8000 字,大约 300 句到 400 句话,40 到 50 个段落。如果没有结构框架,条理不清,如何阅读?

2、良好的结构框架是写作的基础

良好的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阅读,还有利于写作。

我在中小学的时候,不喜欢写作文。比如,老师让我写一篇《自我介绍》,要求不少于 800 字。我想,写一个故事作为内容,不容易展开,字少了,不行;写多个故事,老师说太乱,没有突出中心思想;铺垫写少了,老师说太突兀;铺垫写多了,老师说太绕;顺着写,老师说没有波折,太平铺;采用倒叙等技巧,难度大,老师说用的不好…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人像下面这样的结构框架写了一篇《自我介绍》,一下子给我打开的视野。当然很久之后,我知道这叫简历。

image.png

当我们加入一个新团队,需要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是感到很困难,但是填写简历似乎就很容易。这种简历式的结构框架有效地提高了写作速度。因为它将文章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首先,写作难度下降了。如果你撰写一篇 800 字的文章,是一个中心思想。而表格式写作,至少为你设计了 3 到 4 个分中心思想,于是你的写作任务从写一篇 800 字的文章变为写 3 到 4 篇 200 字的小文章,如同将 1 个万米长跑变成了 10 个 1000 米长跑一样,写作篇幅虽然相等,但写作难度下降了。

其次,已指明写作内容。写什么,不用在写作过程中考虑了。因为表头已经明确了你要写什么。如,表 1 的表头是「兴趣」「优点」「缺点」等,它们指明了写作内容。

再次,无需考虑衔接问题。文章无论长或短,都需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考虑铺垫、照应、围绕中心思考等等问题,以确保衔接的圆润通畅。表格式写作的各个部分衔接较为容易,有时甚至是硬桥硬马、硬碰硬的直接衔接起来,但无需自己费心衔接问题。

所以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填出来的,本书将这种理念称之为表格式写作。写作一定要将框架搭建起来,像一个表格一样,余下的工作就是向表格中填写内容。

近年来,在应用文写作或者文案写作上,人们广泛提倡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等概念。他们更多地体现在文章的内在。本书提出表格式写作,是希望读者能够从外在观察论文,更好理解应用文写作框架的意义。

3、良好的结构框架是学术论文深加工的基础

笔者提倡采用表格式写作,不仅因为表格式写作有利于写作,有利于阅读,还有利于信息的检索和深度加工。

如,有人要研究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这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到交通规划、公共交通、停车、交通信号控制等诸多子问题。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得到大量的上述这些方面论文的支持,就需要研究者将多篇论文中的相关信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概括、分析、综合。显然,如果论文写出散文式,神不散弹形散,这就让你很难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但表格式文章容易看懂,保证了更快地阅读速度,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信息。

表格式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检索到信息,无需阅读全文即可获得所需信息。这对于搜集和整理特定信息,意义重大。比如,我们想从数十篇自我介绍中找到善于唱歌的人才。如果自我介绍是散文模式,这个检索工作难度就大了。而如果是表格式,这个检索难度就明显小多了。所以表格式写作,有利于信息的再度深加工。

二、学术论文结构框架的特点

搭建论文结构框架首先需要提炼出论文的各个部分的子主题,而这可以参看本书第三章破题部分、本章的二、三、四节以及第七章。其次,安排各部分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表达。这就是论文的线索。学术论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清晰

其实,所有文章都是表格式写作。区别不过所谓「表格」的显现程度。比如,有的作者会选择「隐藏表格」,不会将安排好的框架结构向大众展现,这就是多数文艺作品的写作模式。一本小说,看到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谁愿意看呢?所以像狡猾的狐狸用尾巴扫去自己的足迹一样,努力地隐藏起自己的表格,让人读起来,感到处处都是惊喜、柳暗花明。

学术论文,或者说应用文,要让读者尽快明白作者的意思,因此,学术论文的作者,以及其他应用文的作者,都是「耿直 boy」,毫不掩饰自己的表格,不仅不掩饰,甚至还要用一、二、三、四这样的符号加黑加粗自己的标题,从而让自己表格更加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看惯了文艺作品,就觉得学术论文线索清晰,太过直白,所以寡然无为。但你要知道文艺作品是要让人读后感到有趣,而学术论文是要让人读后感到有用。

2、有的放矢

学术论文一般不直接提出观点,而是主张先画好靶子,然后有的放矢。这个靶子可以是一个现象或事实,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他人的观点,「矢」则是作者的观点。

我们用大家熟悉的一些古文为例说明。如,《过秦论》先以「秦朝灭亡」这个事实为靶子,然后提出作者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又如,《谏逐客书》先以「吏议逐客」这个政策为靶子,然后提出作者的观点——「窃以为过矣」。再如,《读孟尝君传》先以「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这个观点作为靶子,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岂足以言得士」。

为什么学术论文需要采用「有的放矢」方法呢?因为,学术论文是学术交流的载体。交流之前,必须明确讨论的对象。否则,就容易造成了鸡同鸭讲的情况。

但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做到了「有的放矢」。如,孟子在《鱼我所欲章》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没有针对性的靶子。又如,《师说》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虽然有「耻于从师」的靶子,但没有对这个靶子详细刻画。所以该文并非坐而论道,而更像是韩愈在预设立场下的自说自话。

为什么这些议论文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呢?因为本质上,这些议论文仅仅想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情绪,并没有想坐下来与他人进行平等对话、探讨客观世界的规律。学生论文一般不主张这样讨论问题。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有的学生不画「靶子」,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虽然画了「靶子」,但「靶子」和观点并不契合。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应引起重视。学生在提出观点之前,应对所研究现象、事实、待回答问题及待回应的他人论点进行深入分析、抓住本质、并进行准确描述。

3、开门见山

学术论文要开门见山,不能卒章显志。

《岳阳楼记》采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前面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岳阳楼景色以及在淫雨霏霏以及春和景明时给人带来不同感受,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君子」不同于常人,不会受到景色影响心情,因为他们心怀天下,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阅读《岳阳楼记》,读了四段,都不知道范仲淹想说什么,直到第五段作者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卒章显志。

采用开门见山写作手法的典型代表就是李斯所写的《谏逐客书》。全文分四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文章写作目的和观点,属于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接下来,文章分两段论证观点。第二段以秦始皇之前的四位国君使用商鞅、张仪等客卿取得巨大成绩为例,指出客卿是秦国强大的原因。第三段指出秦王使用的玉器、歌女等来自于他国,却增加了秦国的繁荣。最后一段,进行了理论总结,呼应了文章开头的观点。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气势轩昂。

学术论文应该像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样,要开门见山,进入主题,而不能像《岳阳楼记》那样铺垫太多。若是你铺垫太多,老师不愿意读完的,就给你打了叉了。

需要注意的是,开门见山并不等于「将论文的论点放在文章的开头」。更多的是,将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放在开头,而将论点放在论文的中后部。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结论。这样的结构,才能使得论文论点显得更加客观。

有些学生受到小说、特别是侦探小说的影响,觉得像柯南那样到文章的最后喊出「凶手就是你」特别酷。同时,原本研究过程或者思考过程通常会有一些曲折的。这样,很多学生把文章的线索弄得一波三折。但是,我们要知道毕业论文乃至大部分论文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所讨论的观点没有那么曲折,完全没有必要按照曲径通幽的标准安排线索。过于曲折会让读者迷糊,甚至提前放弃你的论文。

4、结构紧凑

结构紧凑是学术论文框架结构的又一个特点。

什么叫结构不紧凑?就是论文面铺得非常广、涉及的点特别多,但是这些点之间并无逻辑关系,显得特别散,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深入的研究,论点不深刻,最后是泛泛而谈。

结构紧凑的论文,其各个部分之间应该通过比较、分组、概括、细分、因果、包含、来龙去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多种逻辑,连接起来。如果整个文章,缺少这些逻辑,那么文章就是松散的。

如,有位同学研究某个地区交通拥堵问题,他提出从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信号配时、发展共享单车、实施公交优先等方面来解决这个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而每个方面又列举了很多具体措施。

他认为自己的内容全面丰富,措施细致具体。但我指出他的文章结构松散、不紧凑。

我解释说:「第一,文章的每个部分都要有由来。你提出发展公共交通,但文章没有阐明发展公共交通的理由。因此,一个结构紧凑的文章,一定要在提出措施前,要调查本区域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对比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公共交通比例,得出本区域公共交通比例较低的结论,进而才能提出发展公共交通,缓解交通拥堵。

第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措施很多,除了你提出的这三项,还有发展共享交通、加强交通微观组织等十几个方面,为什么你提出发展公共交通、做好交通规划、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等三个方面,而不是其他方面?一定要有从十几个方面挑选出这三个方面的理由。」

结构紧凑的学术论文应该像石榴一样,每个部分像石榴籽一样,彼此衔接,紧紧抱在一起,任何一部分在前后上有来龙去脉、在左右上则严丝合缝,都不能随意地从文章中删除。

为了让论文结构紧凑,论文一定要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问题而开展。如,上述交通拥堵的这个论文,其主题是唯一的,即某个区域交通拥堵,继而对这个区域拥堵进行分析,获得若干特征,然后分析特征背后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这样,尽管论文的内容丰富、篇幅较长,但论文只有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各个部分始终紧密地衔接在论文的主线之上。各个部分与主线的关系,如藤上之瓜,既是从藤上结出的,又能提出藤来、牵出瓜。每一个部分都不能独立出来,能够独立出来就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反之,如果论文有多条主线,各部分并行不悖,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是散乱的。

关于结构紧凑的问题,本章第四节以及本书第七章还会详细进行讨论。

5、效果:起承转合和龙头猪肚豹尾

一些书籍用「起承转合」和「龙头猪肚豹尾」作为设计学术论文线索的标准。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对此,笔者理解为「起是指立靶子,承是指提取主题,转是指展开论证,合是指得出结论。」

起要平直,是指所立的靶子不要突兀,是读者熟悉的,故称之为平直。舂容是指钟声的悠扬洪亮,承要舂容是指从靶子中引出的问题或者观点,要清晰而不含糊、切中要害而不是隔靴搔痒。转要变化,是指论文要充分、严密、巧妙。合要渊永,是指结论要深邃。

「龙头、猪肚、豹尾」也是很多学者对学术论文结构的比喻。本书简单解释下,龙头是指论文所提出的问题或观点要足够独特、新奇,猪肚是指论文内容要像猪的肚子一样,内容丰富。而豹尾则是指,论文的结尾要干净有力。

6、跳出模板/套路

曾有学生问我:「作为零基础的我,怎样能够又快又好的完成一篇论文呢?」我的答案是:「模仿!找到一篇类似的论文,模仿它。」

但这名学生理解错了我的意思。他以为我说的是描摹。模仿和描摹是两回事。描摹是指,透过覆在原件上的透明纸按照看得见的线条或者文本进行描绘。在论文写作上的描摹是,对照一篇论文,在字面层次上,自己研究内容替换进去,其结果往往是生搬硬套、文理不通顺、逻辑不严密。

模仿则是对原件进行分析,发现其结构特点,找到套路,然后结合自身的内容进行表达。模仿好一篇文章、一个段落,一定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2)每个部分讲什么内容?(3)为什么这么讲?「为什么这么讲」的答案,就是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以及中心思想如何衔接起来,实质上是结构化思维。

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是描摹还是模仿,即当你将所参考的文献拿走,你脑海记不住这篇论文的信息,或者记住的仅仅是零散的一点信息,这就是描摹;而如果你脑海中还保留着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那么这就是模仿。

有一次我给讲完课后,问一名学生:「你听懂了么?」「没有。」他诚恳而又惭愧的说,然后似乎怕我失望,又补充了一句:「但是我会套公式了。」这个补充反而让我感到问题的严重。

套公式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问题。一切知识都有其套路和模板,通过套路和模板学习知识,是正确的、甚至是唯一的路径。本书也制作了很多模板,供读者使用。但要注意,所有资料提供的套路和模板都是基于一定场景形成的,但并不完全适用所有场景。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结合对场景的认识,才能选择正确的模板,或者改造后的模板。

正如,工业生产的衣服、鞋子都有标准尺码,但是大多数人身体都不符合标准尺码,因此穿在身上,都会有尺寸不完全合适之处。要想让尺寸完全适合,应该量体裁衣。

我们很多学生从中小开始就被老师或者各种辅导教材灌输套公式、套模板的思想,乃至到写论文时还会被灌输套模板。长期下来,有些学生在套模板时,看起来是模仿,实际上是在描摹,做的是表面功夫,却未能吃透内在逻辑,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这样也能通过考试,老师也不批评,但却损害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描摹齐白石先生画作,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理解了齐白石先生的画法,才有可能取得画出精彩来。

7、客观——写作角度

学术论文必须以局外人视角进行写作,安排线索。

对于初学者而言,学术论文写作很像一场旅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很多书和论文,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我们会被这些崭新的知识所震撼,感觉开了眼界,新奇感不断冲击着我们,如同旅行一样美妙。这也让我们会有很强的动机将这些新知识分享给他人。

于是我们很容易将学术论文写成游记。游记是怎样的?游记一般是跟随着作者的视角,观察到什么场景、写什么场景。如果将学术论文写成这样的游记将会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形式上的。

游记记录信息源自作者视野,因此过于主观,这样会导致信息的丢失、结论的不可靠。学术论文更像一个包含着议论和叙事成分的说明文。因此,撰写学术论文必须跳出作者的视野,以「上帝的视角」,客观地阐述问题。

如,中学课本上有一篇由作家徐迟写的散文《黄山记》,不同寻常游记。它不是按照游客的视角安排线索,不是「我首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写作,而是跳出来,以局外人的视角,分别介绍是黄山的位置以及山、云、雾、松、水、泉、动物等等情况,以及介绍了黄山的历史。所以,即使是一篇游记,也很有学术论文的风采。

第二个大问题是内容上的。

学术论文并不是告诉他人已经存在的、知识,而是告诉别人你所创造的知识。前者是旧知识,是在他人文献中可以寻找到的,而后者是新知识,是在他人文献找不到的。尽管某些知识对于你而言,是从未想过的、崭新、令人震撼的知识,但对于他人(通常是你的老师)而言,是一个早已知道的旧知识。

所以要牢记,学术论文是研究成果的展现,而非学习心得的表达。而如何才能做到呢?就是你必须遵守研究程序开展研究,然后根据研究成果撰写论文,而不是遵守你自己内心的心路历程,根据你的所思所想撰写论文。这样才能有助于让你在论文写作时摆脱主观影响。

备案号:YX11D1VoQn4

来自盐选专栏《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从开题报告到答辩终稿》

继续阅读下一篇:实证性论文的正文框架:用一首诗说清楚 IMRD 结构查看本专栏全部14篇

论文分为实证性论文和论证性论文。大部分论文都是实证性论文。而实证性论文普遍采用 IMRD 结构。比如,SCI(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期刊,普遍要求作者采用 IMRD 结构撰写论文。本节就是要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 IMRD 结构。 所谓 IMRD 结构,就是要求论文按照「引言(Introduction)」、「方法以及材料(Method and Material)」、「结果(Result)」和「讨

发布于 2021-03-22 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