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个喜欢历史政治的业余爱好者关注美军的火炮确实有绝对优势。但,炮兵不仅要比拼火炮口径、火炮数量。还要比拼瞄准精度、隐蔽精度、上弹速度、转移速度。这些方面,志愿军炮兵的素养远在美军之上。再加上上甘岭复杂的地形,美军装备的优势,也受到了制约。总体来说,上甘岭战役是中美两国军事艺术的一次全方位较量,战况之激烈,过程之残酷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屈指可数。志愿军暂且不论,在此战中,美军表现出了高昂的战斗意志,...
一个喜欢历史政治的业余爱好者
关注
美军的火炮确实有绝对优势。
但,炮兵不仅要比拼火炮口径、火炮数量。
还要比拼瞄准精度、隐蔽精度、上弹速度、转移速度。
这些方面,志愿军炮兵的素养远在美军之上。
再加上上甘岭复杂的地形,美军装备的优势,也受到了制约。
总体来说,上甘岭战役是中美两国军事艺术的一次全方位较量,战况之激烈,过程之残酷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屈指可数。
志愿军暂且不论,在此战中,美军表现出了高昂的战斗意志,顽强的战斗精神,娴熟的战斗技巧,绝不是国人心目中只靠装备优势打仗的刻板印象。
上甘岭战场是一个炙热无比的大熔炉,志愿军是金子,美军也是金子。
但双方一定要分出个胜负,一定要分出到底谁才是那枚纯度更高的金子。
一切都要从朝鲜战场的停战谈判讲起。
1951 年 6 月,经过八个月的生死搏杀,朝鲜战场上,中苏朝联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战线基本稳定。
五次大规模的运动战较量,让各方都认识到要完全彻底地击溃对方,难度非常大,代价也非常大。
因此,举行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就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底线。
经苏联政府提议,1951 年 7 月 10 日,由中美朝韩四方参与的停战谈判在朝鲜开城来凤庄正式开始(10 月 25 日起改在板门店)。
各方对于停战谈判的结果预计都很乐观,认为最多六个月就可以达成协议。
毕竟,继续打下去,对谁都没有太大的好处。
可谁也没有料到,停战谈判竟然持续了整整两年多,直到 1953 年 7 月 27 日才最终签字。
停战谈判迁延这么久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在美国方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军根本不想谈。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与现在的美军在形象上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精通战术的德军,骄横无比的日军,都是美军的手下败将。
号称天下无敌的苏军,1949 年的柏林危机,美军已然摆出了不惜一战的架势,是苏联政府在最后关头退缩了。
全套苏式装备的朝军,仁川登陆后被美军打的丢盔弃甲,狼狈北撤。
面对中国军队,前两次战役轻敌冒进外加指挥失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美军很快就调整过来,在后面三次更大规模的运动战中与中国军队打的难解难分,第五次战役更是占了上风。
那个年代,除了军纪偶有微瑕之外,美军是堂堂正正的所谓「自由世界」保卫者,是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战斗意志之旺盛更是达到其建国以来的巅峰。
任何一次谈判,本质上都是国家利益的妥协,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停战协定。
驰骋欧洲大陆的老兵还在,浴血硫磺冲绳的老兵还在,凭什么要向共产党中国妥协?
怕死?不存在的,只有不停失败的军队才怕死,连战连胜的军队是不会怕死的。
对他们来说,军人的荣誉比生死重要的多。
朝鲜战争期间,无论是国防部长马歇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这种坐镇中央的高官,还是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范弗利特这种亲临前线的高级将领,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美军高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都非常一致:坚决与共产主义阵营打下去,绝不妥协。
是美国政府想谈,不是美军想谈。
很多人肯定会发出疑问:美国不是三权分立的民主国家吗,美军敢不听从美国政府的指挥?
除开军工复合体之类的老生常谈外,1952 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最有潜力获胜的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都是军人出身。
美军与白宫的关系不再仅仅只是传统下级与上级的关系,也叠加了一层未来总统与在任总统的微妙关系。
因此,美军在时任美国政府中的影响力非常大,这也是美军士气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军如此,同样,志愿军也是如此。
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绝对服从党的指挥,但是,军队也有军队的骄傲。
这支军队从雪山草地走来,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什么样的绝境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困难没有战胜过,他们的赫赫战功打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五次大规模运动战将战线从鸭绿江边打到了「三八线」旁,逢敌亮剑,所向披靡,平壤失而复得,汉城几度易手。
八年抗战的老兵还在,三大战役的老兵还在,凭什么要向美帝国主义妥协?
撤退?不存在的,背后就是祖国和人民,往哪里撤。
有这样两支军队在,即使是在谈判期间,战争也从来没有完全停息过,不大打一场彻底分出胜负,停战协议是签不下来的。
美军的意志必然会影响到美方的谈判立场:「联合国军」的海空军优势要在军事分界线的划分上得到「补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应该从现有战线后撤 36—68 公里,将 1.2 万平方公里土地让给美方。
中朝方面马上反驳:如果没有海空优势,美军早就被赶下大海了,现有的军事分界线已经充分考虑了美国的海空优势。
条件既然不答应,那就干脆不谈了。
美军随后轰炸中朝代表团住所,在战场上同时发动了夏秋季攻势和「绞杀战」,企图以军事压力迫使中朝方面就范。
美军的傲慢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坚决粉碎了美军的地面和空中攻势,迫使美方重新回到谈判桌。
1951 年 10 月 25 日,中断了 63 天的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
很快,双方又在「战俘遣返」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问题上较上了劲。
中朝方面依据 1949 年 8 月 12 日《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中「实际战争停止后,战俘应即予以释放并遣返,不得迟延」等规定和国际惯例,提出双方应遣返全部战俘。
美方却先后提出所谓「一对一交换」和「自愿遣返」等主张,并唆使韩国和台湾的特务对中朝方面的战俘进行所谓「甄别」,强迫战俘刺字、写血书等表示「拒绝遣返」,企图扣留战俘。
中朝方面严词拒绝美方的主张,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一年多也不能达成协议。
既然谈不拢,那就继续打吧。
1952 年 10 月 8 日,美方单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毛泽东。
美军随即开始准备较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企图以战场上的胜利逼迫中朝方面在谈判桌上让步。
志愿军也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较大规模的军事斗争,阻止美军的进攻以逼迫美方在谈判桌上让步。
时任美第 8 集团军司令的詹姆斯·范佛里特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宿将,1915 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全程参加了一战,二战,历任团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副司令。
他指挥经验丰富,极其热衷于火力优势,即使是在美军中,「范佛里特弹药量」也让后勤部队抱怨不已。
1953 年 1 月,范佛里特将正式从美军退役,他想通过一场胜利给自己的军事生涯画上完满的句号。
为了改变战场局势,他拟定了一个「摊牌计划」,试图以美军第七师和韩军第二师的两个营夺取上甘岭地区的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逼近志愿军防守的五圣山阵地。
他估计此次战斗将持续 6 天,伤亡 200 余人。
1952 年 10 月 8 日,联合国军指挥官马克·克拉克批准了这个计划。
此时,驻守上甘岭及五圣山地区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5 军,其前身是中原解放军 9 纵,下辖第 29 师、第 44 师、第 45 师。
打豫东,战淮海,过长江,解放大西南,第 15 军鏖战万里,功勋卓著。
军长秦基伟,湖北红安人,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一位著名战将。
上甘岭,是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一个只有十几人居住的小村庄。
北边两公里是五圣山,主峰海拔 1062 米。
当时在我军掌控之中,居高临下,这一点使我军在炮兵使用上占了地利优势。
五圣山向南伸出的两条山腿将上甘岭包围,军事上,这两条山腿分别被称为「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高地」,它们就是美军想要夺取的地方。
整个上甘岭的战场范围非常狭小,只有 3.7 平方公里,抛开山头因素,长宽不足两公里,实际平地面积还没有现在一个中型住宅小区大。
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爆发了一场历时 43 天震惊世界的惨烈战争:上甘岭战役。
1952 年 10 月 14 日凌晨 4 时,美韩军队进攻,战争正式开打。
前 7 天,双方主要是围绕表面阵地的得失展开争夺。
战争的进程基本是这样的:
拂晓,美军飞机对阵地投下大量炸弹与燃烧弹,初步摧毁我军夜间抢修的表面阵地。
接着,美军炮兵开始 30 分钟到 60 分钟的炮火准备,几百门大炮同时开火,基本摧毁表面阵地,我军战士藏于坑道之中抵御炮火。
炮火准备完毕后,美军开始炮火延伸,打击我军阵地后方通道,阻止我军向前线增援。
同时,美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以营为单位向两个高地发动冲锋,我军战士也进入阵地进行反击。
我军反击的主要武器是机枪,手雷和手榴弹,弹药消耗量非常大。
战争的第一天,志愿军就发射了近四十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战前储备的弹药几乎消耗殆尽。
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射击,武器的损耗非常惊人,第一天我军就打坏了 10 挺苏式转盘机枪、62 支冲锋枪、90 支步枪。
如果冲锋遭到志愿军火力压制,美军马上呼叫炮火覆盖;或者直接以坦克开道,抵近阵地口瞄准开火。
战役初期,我军对美军的攻击力度估计不足,每个阵地都有一个班或者两个班驻守,一轮炮火齐射,阵地部队基本会损失殆尽。
我军马上改变战术,每个表面阵地只留三位战士驻守,其余战士全部退入坑道。
阵地牺牲一个,坑道补充一个,绝不横打莽冲,保持了严格的战场纪律。
出坑道就意味着死亡,很难想象隐蔽在坑道里排队等待出战的我军战士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不是怀着对祖国与人民的无限忠诚,是绝对坚持不下来的。
一份满是错别字的《决心书》,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党支部全体同志:
武(五)圣山战斗是胜胜(胜利)的宝雷(堡垒),我决心在这次战斗中将自己的鲜血流在正(阵)地上。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战斗,不消灭敌人不下山,一定为党争光、为受苦人民报仇。我把一百三十元钱流(留)在支部,作我希生(牺牲)后的党费把(吧),请党把坚决任务交给我吧。
机枪班长黄保
五二年十月二十六号
子弹打光了,用手榴弹;手榴弹扔完了,拿起枪柄肉搏;肉搏受伤了,抱着最后一个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整排整班的志愿军战士就这样倒在阵地上,宁死不退。
白天是美军的天下,付出大量伤亡后,美韩军队会占领我军一些表面阵地。
他们马上抓紧时间修筑防御工事,等待我军的反攻,有些工事甚至离志愿军的坑道口只有几十米,犬牙交错,敌我混杂。
夜幕降临,就是我军反攻的时候。
战役初期我军集中的火炮还不够多,只能进行 5 到 15 分钟的炮火准备,全部打向敌军白天修筑的工事。
炮火准备完毕后,我军开始炮火延伸,打击敌军的后方通道,阻止敌人增援前线阵地。
同时,我军战士或从山脚阵地,或从坑道内英勇杀出,互相配合,向敌人阵地发动猛攻。
这种仰攻战,重机枪,狙击枪之类的武器就不大顶用了,最趁手的火力是手榴弹、手雷和炸药包。
遭到敌方火力压制时,我军主要用投掷手榴弹,手雷和抵近爆破的方式予以解决。
黄继光就是我军反击时的光辉榜样。
21 岁的四川籍战士黄继光,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5 军第 45 师第 135 团第 2 营营部通讯员。
10 月 19 日下午 5 时,45 师对被美军占领的 597.9 高地发动全面反击,黄继光跟随 2 营 6 连担负沿西北侧山脊向 597.9 高地主峰攻击的任务。
在进攻 0 号阵地时,一个坚固的大地堡挡在了攻击部队面前,地堡内机枪火力凶猛,必须炸掉它。
45 师指挥部下了死命令,要求天亮前 6 连必须拿下 0 号阵地,与已经占领主峰的 8 连会合,然后进入坑道坚守,否则敌人反击我军的伤亡会非常大。
此时,离天亮还剩一个多小时,黄继光主动请缨带着 6 连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一起去炸地堡。
前进过程中,吴三羊不幸中弹光荣牺牲,肖登良腿部受伤。
黄继光没有退缩,在 6 连指导员冯玉庆的机枪和稍远处 4 号阵地机枪的双重掩护下,他利用弹坑一路匍匐靠近 0 号阵地大地堡。
接近地堡时,黄继光左臂被子弹打穿,他忍受着剧痛继续靠近地堡,直到距离 10 来米时才将最后 1 颗威力较大的苏制手雷投了出去。
但是,手雷只炸塌了地堡的一个角,把敌人的机枪打哑了,并没有能够消灭敌人。
后续部队刚要往上冲,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响起来。
身负重伤的黄继光艰难地爬了过去,用尽最后的力量从侧面猛地跃起,双手紧紧地抓住地堡的沙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击口。
电光火石之间,后续部队迅速发起冲击,最终消灭了残敌,攻占了 0 号阵地。
清晨 6 时 30 分左右,随着 3 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6 连与 8 连在主峰会合,597.9 高地表面阵地被全部夺回。
此次反击战之后三天,黄继光的遗体才被运到后方收容所。
他的遗体僵直,两手高举,依然保持着趴在地堡上的姿势。
左肩挎着挂包,右肩挎着弹孔斑斑的水壶和手电筒,胸口完全被打穿,干结了的紫红色血块把衣服紧紧地粘在身上。
45 师野战医院卫生员王清珍流着泪为黄继光收殓遗体,她用温水洗去黄继光脸上的血迹,把黄继光的臂膀热敷两日后扭动复位,然后给遗体穿上新军装,入棺运回沈阳烈士陵园安葬。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黄继光特等功,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
建军至今,我军只有两位英雄获得如此殊荣,一位是黄继光,另一位是长津湖战场上的杨根思。
直到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还有一支赫赫有名的黄继光英雄连。
必须承认的是,志愿军打的英勇顽强,美军也确实悍不畏死,战场上猛人层出不穷。
美国空军飞行员查尔斯·洛林,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我军炮火击中。
他不但不放弃任务,反而继续俯冲,直接撞向我军的高射炮位置,当场死亡。
战后,查尔斯·洛林被追授国会荣誉勋章,这是美国的最高勋章。
拉尔皮·波梅罗伊是美军第 7 师 E 连的机枪手,在一次阵地争夺战中,他迅猛反击,多次打退我军进攻。
我军用迫击炮重伤了他,机枪架子也被打坏了,他却毫不退缩,继续射击,子弹打没了,就拿起机枪当棒子同我军肉搏,直至战死。
战后,拉尔皮·波梅罗伊被追授国会荣誉勋章。
仗打倒这个份上,双方都杀红了眼。
没什么精妙的战术,只有不停地炸、炸、炸,冲、冲、冲。
美军的战术很简单:一营冲锋,伤亡惨重,撤退;二营再冲锋,伤亡惨重,撤退;三营再冲锋。
志愿军的战术也很简单:七连反攻,伤亡惨重,退坑道;八连再反攻,伤亡惨重,退坑道;九连再反攻。
狂轰滥炸,白刃肉搏,循环反复,无休无止。
上甘岭的战斗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志愿军司令部的高度重视。
中共的战争原则非常灵活,既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运动战思想,也有「以点带面,以面破局」的阵地战思想,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中方知道,不彻底打掉美军的嚣张气焰,朝鲜战场的和平协议是签不下来的,这一仗不在上甘岭打,也会在别的地方打。
上甘岭山地崎岖,地形险峻,我军居高临下,以守为主,占据地利,能够极大地抵消美军的空中优势和装甲优势。
上甘岭阵地狭小,一次进攻可以投入的兵力有限,如果能够与美军在这个地方打添油战术,打消耗战,能够极大地拉近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和后勤保障的巨大差距。
因此,扩大上甘岭战役的战争规模,提高上甘岭战役的政治意义,于我有利,于敌不利。
中国政府随即开动宣传机器,广泛宣传上甘岭战役,人民日报连续两个多月发表多篇文章实时报道战役进展,各个城市纷纷举行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支援上甘岭。
一时间,国内人民的慰问信,中央政府的鼓励电,志愿军总部的嘉奖电如雪片般飞往上甘岭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指战员的战斗意志。
15 军不愧是中野老部队,承继了邓政委的思想觉悟,军长秦基伟不止一次说:「志愿军像 15 军这样的部队多的是,只要能拖住美军,哪怕 15 军打光了,其他部队依然能够取得胜利。」
中国政府的政治宣传震动了海内外舆论,全世界都知道了中美两国军队正在朝鲜半岛一个叫上甘岭的地方进行大战。
至此,上甘岭战役的性质完全变了。
不再只是两个山头的争夺战,也不再只是两支军队的阵地攻防战,它已经是事关整个朝鲜战争胜负乃至两个阵营胜负的关键转折点。
志愿军和美军都不想撤退,必须在上甘岭打到底。
双方快速调兵遣将,不停地向上甘岭地区增援军队和装备。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投入了 3 个步兵师,外加 8 个团、2 个独立营、1 个空降兵团,兵力 6 万多人。
武器装备数量:轻重火炮 1600 多门,105 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 324 门、坦克 181 辆、飞机 100 余架。
志愿军主要是第 15 军、第 12 军,投入 3 个师加 1 个团,兵力 4 万多人。
武器装备数量:山炮、野炮、榴弹炮 133 门,火箭炮 24 门、迫击炮 292 门,高炮 47 门。
弹丸之地,云集了双方超过 10 万精锐。
战争随即转入第二阶段:坑道作战。
坑道,就是我军在前线挖掘的地下工事,在上甘岭战役中,坑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减少炮火杀伤。上甘岭的坑道都修建在山体的反斜面,顶部的土层至少都有 10 米以上,可以承受美军的重炮轰击。
2、储存物资,集合部队。战争期间,我军的增援部队都是先从阵地出发进入坑道,休整之后再向敌军发起进攻。
3、进攻前进基地。坑道离敌军阵地很近,最近时只有几十米,可以极大地降低进攻途中的伤亡。
坑道对敌军的威胁非常大,美韩军队也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摧毁坑道。
用无后坐力炮抵近射击;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气弹、硫磺弹熏;用巨石块堵洞口;用铁丝网缠绕成团堵塞通气口;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
志愿军的伤亡非常大,著名的「上甘岭特功八连」,在坚守 1 号坑道的 14 天内,三次打光重建。
45 师向 1 号坑道补充了八百多人,进入坑道的有三四百人,最后走下战场的只有 8 个人,属于原八连建制的只有 3 个人。
敌军的破坏还不是坑道部队最大的威胁,缺粮断水才是最严重的,美军炮兵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的炮火封锁,使得补给非常艰难。
火线运输员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送进坑道一袋压缩饼干,但干燥至极的口腔和食道根本无法吞咽。
整个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高达 90%,甚至超过了坑道部队的伤亡率,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洒满了火线运输员的鲜血。
上甘岭战役期间我军战士把粮食、 弹药运往前沿阵地
由于饮水难以运输,只要容器中弹就极易流失,所以主要运送的是既能解渴又能充饥的萝卜。
但萝卜上火,吃多了心里难受。
坑道部队建议送苹果,于是 15 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三万多公斤苹果,派人送往坑道。
美军的炮火封锁实在太凶猛,整整三万多公斤苹果没有一筐能够送进坑道,最后送进 1 号坑道的只有一个!
《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就在坑道里产生了。
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我军的境遇悲惨,美韩军队的境遇更悲惨。
由于五圣山阵地一直在我军手中,居高临下,美韩军队的阵地与后方同样在我军炮火的覆盖之下。
美韩军队之所以用了那么多方法依然攻不下坑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到危急时刻,我军炮火就会覆盖进攻中的敌军,哪怕由于攻击时间太长遭到敌方炮火反覆盖也在所不惜。
炮兵是坑道真正的守护神。
夜晚更是敌人的梦魇。
因为不擅于夜战近战,每当夜幕降临,敌军阵地的探照灯就会全部打开,照明弹一颗接一颗不停上天,将阵地照的亮如白昼,敌人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随时都处于准备战斗状态
即使如此,从 21 日至 29 日的 9 天时间里,英勇的坑道部队依然主动出击达 158 次,其中仅 9 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累计歼敌 2000 余人。
为了配合坑道部队的出击,我军炮火也不定时地对敌军阵地展开轰击,敌军并没有大规模修建坑道,只能龟缩在临时修筑的工事之内,抗杀伤能力远不如我军。
登上上甘岭的美韩士兵大部分存活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
美军之所以没有「送苹果」的故事流传,是因为阵地上根本没有部队能够长时间坚守。
上甘岭战场不仅只是表面阵地的争夺,不仅只是坑道作战的坚持,更是双方炮火力量的较量。
因此,找到并摧毁对方的炮兵就成了决定上甘岭战役胜败的关键胜负手之一。
电影《辽沈战役》中有这样一幕,锦州城外,平坦地面,东北野战军数百门大炮排列成行同时开火,地动山摇,蔚为壮观。
但这是为了拍电影好看,真实战场上如果如此布阵,敌方一个炮火反覆盖就能让这些大炮全部报销。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几百门火炮全部隐蔽在方圆十几公里的战线上,借助山洞,沟壑,密林,杂草作掩护。
需要战斗时,火炮披着掩护被推上阵地,瞄准手确定打击目标位置,确定炮口打击角度,然后炮手开火。
打完一定数量的炮弹后,炮兵要马上带着火炮转移,以防位置暴露遭到敌方炮火打击。
美韩军队为了摧毁志愿军的炮兵可谓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
1、飞机轰炸。
美军占据空中绝对优势,共计有 100 多架飞机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但是,上甘岭的战场范围实在太狭小,只有 3.7 平方公里,就这么点范围志愿军还布置了 47 门高射炮。
苏制 37 高射炮最大射高 6700 米,有效射高 3000 米,射速达到 80 发每分钟,火力交叉使用,几乎在上甘岭高空设置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钢铁封锁线。
高射炮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击落敌机,而是干扰敌方飞行员的投弹。
美军飞机根本不敢大规模低空轰炸,更不敢大规模超低空直接用机枪扫射,只能在几千米高空就投下炸弹或者燃烧弹。
那时没有精确制导技术,高空投弹的命中率可想而知,炸弹直接飘到美军阵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飞机轰炸一直没有对我军炮兵造成实质性伤害。
2、坦克突击。
美军的装甲力量也占绝对优势,共计有 181 辆坦克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但是,上甘岭地形崎岖,沟壑纵横,别说攻击五圣山。
美军坦克连 597.7 和 537.7 两个高地都爬不上去,只能尽量靠近我方阵地当固定炮台用。
上甘岭战场的炮火密度太大,没有机动性的坦克就是活靶子,只能勉强起到掩护步兵冲锋的作用,根本谈不上集团装甲突击我方炮兵阵地。
3、炮兵对轰。
美军的火炮比我军多,共计超过 1600 门,其中口径 105 毫米以上的重炮有 300 多门,也比我军多。
但是,炮兵不仅要比拼火炮口径、火炮数量,还要比拼瞄准精度、隐蔽精度、上弹速度、转移速度。
这些方面,志愿军炮兵的素养远在美军之上。
没办法,穷战打多了。
多少年以来,火炮都是解放军各级指挥员的心头肉,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使用火炮是这支军队深入骨髓的信仰,至今不变。
这一点,从志愿军对「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上就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貌。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志愿军总部给 15 军配属了一个炮兵团,配备 24 门「喀秋莎」车载火箭炮。
这种火箭炮是苏联制造,一车十六管,一按电钮,十六枚炮弹就像一条条火龙倾泻而出,半边天都映成红色。
24 门齐射,就是 384 发炮弹几乎同时发射,对于打击敌方阵地,掩护我军进攻有奇效,是当时美军都没有的「神兵利器」。
同时「喀秋莎」发射时炮位一片火红,极易暴露位置,必须打了就跑,以防敌方炮火反覆盖。
秦基伟对这个宝贝格外珍惜,平时就藏在山洞里,连自己的部队都不让接近,只有关键时刻才拿出来使用。
10 月 19 日,炮团接到命令,今晚投入战斗。
事后我们知道,此次战斗就是黄继光牺牲的那一次。
当天下午,24 门「喀秋莎」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向发射阵地集结。
进军路上,炮车被炮衣严密遮盖,车头,车顶都用松枝做了伪装。
到达阵地后,炮手们卸下炮衣,瞄准手按命令完成方向瞄准。
16 时 30 分,突然,轰隆隆的炮响声连成一片,这是其他炮群为了掩护「喀秋莎」的参战,首先进行的炮击。
5 分钟后,黄红两色的信号弹呼啸升空。
「喀秋莎」立即开火,3 分钟之内,384 发火箭弹全部倾泻到敌军阵地上。
打完之后,炮团迅速撤出阵地,整个过程,前后只用了 13 分钟。
就是在这样高效率的使用下,「喀秋莎」火箭炮团在上甘岭战斗中前后共参加十次战斗,战果辉煌,自己却毫发无损。
我军战士一看到「喀秋莎」的发射轨迹就会激动万分,战后炮团获得锦旗一面,上面写着:
「百发齐放,威震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联军共发射炮弹 190 万发,志愿军共发射炮弹 40 余万发,相当于联合国军的 1/4。
上甘岭战场的炮火密度远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联军接近 7 成的伤亡是我军炮火造成的,我军的绝大部分伤亡也是由联军炮火造成的。
有一个著名的传言,「上甘岭的海拔高度被炮火削低了两米」,如果传言属实,那其中的 0.5 米,是志愿军干的。
中美两军一直未能给对方的炮兵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是上甘岭战役能够打这么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天的坑道战之后,上甘岭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志愿军反击作战和巩固阵地作战。(10 月 30 日至 11 月 25 日)
占领了 597.9 高地的表面阵地后,美军立即调来了工兵营和韩军的劳工营,日夜不停地抢修工事,修筑了 70 多个永备火力点,部署了 14 门无后坐力炮和 65 挺重机枪,构成了完整的火力配系。
韩第二师接防后,在一般情况下最多容纳两个连的高地上部署了整整四个连,还在高地南侧的反斜面部署了两个连,作为浅纵深的反击力量。
这样的防御无论兵力还是火力,绝对是绰绰有余了,但它们依然低估了志愿军不断聚集的火力。
10 月 30 日中午 12 时,15 军以 133 门大口径火炮和 30 门 120 毫米重迫击炮,向 597.9 高地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
炮击持续长达四个多小时,日落时分才沉寂下来,美韩军队惟恐志愿军乘机发动攻势,立即爬出隐蔽部抢修被毁的工事。
不料 1 个半小时之后,15 军的大炮又突然开火,对高地进行了五分钟的炮火急袭,接着开始炮火延伸。
美韩军队以为志愿军的攻击迫在眉睫,急忙进入阵地准备迎战,谁知志愿军的炮弹猛然又回落在高地上,被打了个正着,这么几次真假延伸射击,高地的敌军已经伤亡过半。
夜晚 22 时,火箭炮团 24 门「喀秋莎」火箭炮进入阵地,对敌纵深炮兵阵地和二梯队集结地区实施面积射击,几乎完全压制了敌纵深炮火。
随即志愿军全面反攻,45 师共动用 11 个连,连续发动 11 波攻击,敌守备之韩军第 31 团 4 个连,整建制全军覆没,597.9 高地阵地被全部恢复。
韩军第 32 团与埃塞俄比亚营连续发动 23 次营连规模的集团冲锋试图夺回阵地,徒然伤亡 1500 余人,毫无所获。
此次进攻,15 军创下了上甘岭战役中日均最高的弹药消耗量:投掷出近 3 万枚手榴弹和手雷,260 根爆破筒,发射 30 多万发子弹,21000 多发炮弹。
45 师也伤亡巨大,无力再守住全部阵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2 军开始进入战斗。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12 军打的非常英勇,战果辉煌。
21 岁的胡修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2 军第 31 师第 91 团第 5 连的一名四川籍新战士。
在战友负伤后,他一人坚守 597.9 高地的 3 号阵地与 10 号阵地,共打退敌军 40 余次进攻,歼敌 280 余人,自己却毫发未伤,是名副其实的新时期「战神」。
战后,志愿军总部为胡修道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1 月 7 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拟的军委给志司、三兵团的复电中,对 12 军指挥的 597.9 高地保卫战给予极高评价:「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11 月 21 日,志愿军全部夺回 537.7 高地,11 月 25 日,29 师顺利接防 537.7 高地。
战史上一般就把 25 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
至此,硝烟散尽。
整个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 4838 人,伤 6691 人;联合国军共伤亡 25498 人。
上甘岭战役在波澜壮阔的人类战争史上地位非常特殊。
它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都不一样,没有坚固的掩体,没有复杂的街道,没有神准的狙击手。
有的只是更猛烈的炮火,更疯狂的轰炸,更惨烈的肉搏。
这就是当时世界陆军第二名和第三名硬碰硬的绝对实力在两个山头对撞,拼的就是谁的钢铁更多更准,谁的意志更强更坚。
美军集结了在单点战场能够集结的最强战力,士兵展现出了悍不畏死的勇气,却依然无法击败志愿军,彻底被打没了锐气。
从此,美军再也没有对中国军队在陆地上发起过一次营级以上规模的进攻,直到今天。
美军再也不是二战横扫天下的无敌之师,越战连吃败战,士气跌入谷底,直到海湾战争才重新震撼世界。
我想攻下的地方,一定能攻下,谁防守都不行。
我想守住的地方,一定能守住,谁进攻也不行。
什么是军威?上甘岭就是军威。
备案号:YXA1Q3LggAFz94D2RiM4Lz
来自「盐知识」专栏《霸权之后:国家、欲望与战争》
发布于 2023-02-10 14:53・IP 属地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