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有哪些大快人心的「外交事件」?

·

简介:已认证账号2004年4月11日,七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费卢杰地区被绑架。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孙必干大使和复馆小组在短短的25个小时内,将7名被挟持人质全部成功解救了。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一位值得我们铭记的老人,他是第一位带保镖赴任的大使。在40多年的外交工作中,为了达成和平,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斡旋在死亡边缘。上世纪70年代,他常驻动荡的也门,经历了五次政变、两次总统遇害事件;80年代,他在...

image.png

历史环游记

已认证账号

盐选专栏名:《不屈的气节:百年历史中不为人知的细节》

作者:@人间陪审员孙达雱 观世人,听世间,审心声

2004 年 4 月 11 日,七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费卢杰地区被绑架。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孙必干大使和复馆小组在短短的 25 个小时内,将 7 名被挟持人质全部成功解救了。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一位值得我们铭记的老人,他是第一位带保镖赴任的大使。在 40 多年的外交工作中,为了达成和平,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斡旋在死亡边缘。

上世纪 70 年代,他常驻动荡的也门,经历了五次政变、两次总统遇害事件;

80 年代,他在利比亚目睹了美国战机的狂轰滥炸,首都的黎波里笼罩在恐怖之下;

90 年代海湾战争期间,他在利雅得,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发射过来的时候,空袭报警响彻全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对他一生外交事业的写照。

他就是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中国著名传奇外交官、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

image.png

孙必干(左一)和警卫们

image.png

孙必干(左一)

本文撷取了他经历过的两个史实片段,展现出他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那些不为人熟知的传奇经历以及外交之路上的风险与艰难。

智勇双全 解救人质

2004 年 4 月 11 日晚 9 时

伊拉克颇具影响力的「阿拉伯卫星电视台」紧急插播了一则新闻,用滚动字幕连续播报:有七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费卢杰地区被绑架。

消息一出,马上在伊拉克的华人圈引起震动并迅速传回国内,举国震惊!

因为中国人在海外被绑架这是头一遭!

就在一年前的此时,美国对伊拉克实施了军事轰炸,虽然主要军事打击在一个多月后结束了,可现实中的伊拉克却依然在炮火中挣扎,原本的社会就像平静地水面落进了巨石,波及范围广泛,各种抵抗、暴动不断。

image.png

美军空袭巴格达

社会秩序一切都还没有恢复,随处可见断壁残垣,到处是恐怖袭击和各种抢劫绑架,各地的武装冲突不断,枪战、汽车炸弹、人体炸弹更是无处不在,而绑架的人质被撕票更是司空见惯的事。

这意味着什么?在这样险恶的情况下,中国的人质也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就在此事发生不久之前,已经有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人员被绑架、枪杀、斩首,甚至尸体都被焚烧示众。

因为战乱,还有很多人专门靠抢劫谋生,就连联合国驻伊拉克办事机构大楼都遭到爆炸袭击和洗劫。

在这种情形下,想要和平解救人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沉重的现实摆在面前:在美国军事行动前,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所有工作人员已经撤出伊拉克,大使馆在这期间也被炸得千疮百孔,闭馆的时候所有工作都是停摆的。

我国还有很多企业在伊拉克参与建设,这些都需要大使馆在才能正常进行,所以,战争刚停火的时候,我国就开始立刻着手使馆的重建工作准备。

也就是在复馆小组去伊拉克着手重建期间,发生了人质绑架事件。

一边是大使馆和各种外交关系的复建,一边是同胞的生命安全,两件紧急的事情赶到了一起,给刚接受复馆任务的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出了相当大的难题。

谁都没有想到,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孙必干大使和复馆小组在短短的 25 个小时内,将 7 名被挟持人质全部成功解救了。

此等壮举,究竟需要怎样的智慧和勇敢、怎样的临危不惧?

让我们一起回顾下那 25 小时内的惊心动魄。

当时的孙必干,担任过沙特阿拉伯大使、伊拉克大使、伊朗大使,在中东地区工作生活多年,是绝对顶尖的中东问题专家。

63 岁的他明明可以在家享受退休时光,却在国家需要时毫不犹豫地再次接受任务,回到战乱中的伊拉克,成为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

快速解救被挟持人质的事迹,更让人们领略到了这位传奇外交官的魄力与智慧、果敢与胆识。

4 月 11 日晚 9 点,中国人被武装分子挟持的新闻在阿拉伯卫星电视台播出后,孙必干接到消息立刻跟国内外交部汇报,同时组织使馆现有人员紧急开会部署工作。

消息毕竟是从电视台传出的,究竟是真是假必须先要得到证实,于是三个渠道的信息调查工作开始同步进行中。

一、向所有华人机构询问是否有中国人来伊拉克。

二、由于阿拉伯卫星电视台总部设在迪拜,所以请中国驻迪拜总领馆联系电视台,确认新闻来源的真实性。

三、联络中国驻约旦和叙利亚使馆,请他们查询是否有从这两国边境进入伊拉克的中国人。

因为当时的伊拉克已经被多国全面封锁禁航,只有这两个国家的边境才有通道进入。

其中,约旦通往伊拉克的约伊高速公路是当时仅有的一条途径,所以如果有中国人来伊拉克,从这条路走的可能性非常大。

果然,约旦方面传来了详细信息,并发来了中国入境人员的护照资料,确实有 7 名来自中国福建的务工人员经过约旦进入伊拉克的卡拉迈口岸。

新闻事件得到了证实,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营救。

想要营救首先就要知道是谁挟持了他们,挟持他们想要做什么,这一切在当时都是未知。

那么,该怎么找到这些「绑匪」呢?

时间到了 12 日 11 点,营救工作全面展开,孙必干开始联系多位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当时管理伊拉克的机构)的成员,这么做是为了从伊拉克官方渠道争取到帮助。

虽然官方态度非常友好,但想要找到「绑匪」,只靠官方渠道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中东问题专家,孙必干非常了解当地的复杂局势:在伊拉克有不少民间武装组织,有些偏向于凶残激进,有些较为温和,有些只是为了抢劫谋生,还有些就是单纯地仇恨美国,可以说是鱼龙混杂。

虽然他们各自为营,但也并不是绝对的独立生存,这些武装组织与当地政党和利益集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能找到具有影响力的组织牵线搭桥,就有可能与挟持我们同胞的武装组织对上话。

孙必干经过研判,选择联系穆斯林长老会和伊斯兰党的领导人。

这两个组织不仅在伊拉克具有极高的影响力,而且他们都曾经公开反对残暴手段,反对滥杀无辜的暴行、倡导和平,在这次事件中他们更有可能站在我方的立场说话。

事实证明,孙必干的抉择是正确的。

时间到了 12 日下午,穆斯林长老会和伊斯兰党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武装分子释放 7 名中国人质。

这些工作还不够,此次绑架中国人事件事关重大。

绑匪的目的是什么?要钱。如果给了会怎么办?会不会继续发生绑架案,后患无穷?

如果不给又会怎么办?同胞的生命危在旦夕!全世界都在此刻聚焦中国。

经过思索考量,孙必干临危不惧、大智大勇,他想到了一个方式:他要和绑匪公开对话!

电视台成了最佳对话平台。

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是在中东除了阿拉伯卫星电视台外,另一个有影响力的权威电视媒体。

其新闻报道以快速、犀利、前卫著称,所以在整个阿拉伯地区的国家都非常受欢迎,伊拉克人民自然也不例外,都会时刻关注半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深思熟虑对话的内容后,孙必干登上了半岛电视台,呼吁绑匪释放 7 名中国人质。

当天,无数华人在电视机前拭目以待,他们看到孙必干大使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发表讲话,讲话的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字字珠玑:

这些中国人都是来伊拉克务工的,他们是冲着伊拉克人民的友好而来的,他们到伊拉克来只会为我们两国的友好做事,而不会伤害任何人,所以请大家尽快把他们放回来,不仅仅是我国政府很关注这个事情,而且他们的家人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危。

伊拉克朋友们、兄弟们,无论你们属于哪个组织、哪个派别,希望你们以中伊友谊、人道主义为重,尽快放回我们 7 个兄弟。

发表完电视讲话后的 12 日晚 9 点 55 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

穆斯林长老会秘书长库贝希给孙必干打来电话:7 名中国人已经全部被无条件释放!武装分子将他们移交给了长老会。

至此,营救工作获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全程仅用了 25 个小时,一时轰动了全球外交界!

可是,人质虽然被平安释放了,事情却并没有真正结束,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穆斯林长老会需要中国方面前去接人,如何安全地接回他们就成了一大难题。

复馆小组当时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现在立刻出发把同胞们接回,这对身处和平国家来说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去做什么决定,但在此时的伊拉克,夜晚时间也被人们称为「死亡时间」,因为任何人此时外出都可能会在爆炸或枪战中丧命。

所以,每天晚上 6 点到早上 9 点的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敢出门。而接到长老会电话的时间,正是在「死亡时间」里。

第二,等到第二天再去接人,但这,同样要面临高风险。

伊拉克的局势不稳,长老会所在的清真寺又是在巴格拉偏远的郊外,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人可以预料,如果因为时间拖延再次导致 7 人出现额外状况,那前期所做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甚至他们的生命也会再度陷入到威胁之中。

孙必干思量再三后决定:时不可待,应立刻组织人员接回同胞!

于是,复馆小组派出一队人马立即出发,小队由三名使馆人员和两名武警组成,负责开车的则是使馆伊拉克当地雇员穆罕默德,他对道路熟悉,由他开车最适合不过了。

路途往返总共需要大约三个小时,这个车程对我们平时开车来说并不算很遥远,但在每分钟都可能遇袭的伊拉克,不仅有随时会袭来的枪炮,还要面对被战火损坏的路面。

在国外,中国大使馆就是中国人的家,因为只有中国大使馆才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中国人。坎坷的路途让三个小时的「回家之路」显得异常紧张和煎熬。

终于,7 名同胞躲过了危险,被安全接回到使馆的临时驻地,孙必干大使早已守候多时,同胞们从车上下来的那一刹那,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当真是劫后余生,他们不敢想象,自己能够这么快就被自己的祖国营救了回来。

他们远在国内的亲人和所有关心他们的人们,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之后,悬着的心也总算落了地。

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到底是什么样的。

说起来,这两天的经历对他们来讲也是惊心动魄,刻骨铭心。

4 月 11 日凌晨,7 名福建籍男性从约旦进入伊拉克边界,原计划是坐车去巴格达务工,万万没想到,车开到了费卢杰就发生了翻车事故,车辆损坏严重无法再开。

万幸的是几个人只是受了点轻伤,还没等他们从车祸的惊恐中冷静下来,紧接着就遭遇了更糟糕的事情。

一群穿着各种服装的武装分子开车来到了他们面前,这 7 名中国人都是第一次出国,不会说阿拉伯语,可以说他们几乎什么外语都不会讲。

慌乱之下,他们用汉语解释自己的身份,又不停地打手势说明,但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因为对方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随即,在枪支的威慑下,7 名中国人被搜身,又被押上了武装分子的车上。

他们身上携带的所有的证件和财物都被当即没收,眼睛被蒙上了布,不知身处何处,被车拉着四处转移,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前后被关押、转移了三个地方。

惊慌、恐惧、绝望,他们不敢想象自己将会面对什么,武装分子会把他们怎么样。

也许,等待他们的是暴力与死亡。

他们并没想到,当他们深陷困境时,祖国已经开始出动,全国上下都在牵挂他们的安危,使馆已经在全力以赴组织营救了。

短短几十个小时,7 个人都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九死一生,而最深的感触只有一个:关键时刻,是祖国的强大,保护了他们的生命。

很快,这 7 名中国公民都被安全送回国内,而孙必干和他的复馆小组依然在伊拉克奋战。

他们的任务就是恢复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所有外交事务。

复馆重建 呕心沥血

前文提到,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因战争奉命撤出,使馆处于暂时闭馆状态。

战火中,使馆也被炸弹殃及,损毁严重,很多人趁乱打劫,把使馆里值点钱的东西洗劫一空。

战后一片狼藉的伊拉克,需要重新建设,更需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image.png

伊拉克被炮火轰炸后 断壁残垣遍布每个街头

伊拉克成立了新的政府管理机构:临时最高行政管理委员会。那么作为邦交正常化的两国,需要及时恢复外交关系,我国也要和新政府的关系重新建立起来,以及重启与伊拉克之间的贸易关系。

于是,战争刚停火没多久的 2003 年 6 月初,我国外交部决定派复馆小组去伊拉克恢复使馆工作。

同时,很多驻伊拉克的。

而此时的外交工作与和平时期又不一样,指派孙必干大使来当复馆小组组长担任复馆的重要工作是经过周详的考虑的。

孙必干有丰富的中东地区工作和学习的经验:曾经被公派至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学习。

而且分别在 1990 年—2002 年期间担任过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伊拉克大使、驻伊朗大使。

可以说,他是公认的中东问题专家,非常了解伊拉克以及中东地区的情况。

在伊拉克任大使期间,他的工作出色,得到两国人民的认可,被当地人尊敬并亲切地称为:孙大使。

即使有这些基础在,复馆工作仍然非常艰辛,因为伊拉克新政府上任,以前熟悉的人和关系几乎都一键清零了。

最关键的是,大面积战争虽然没有了,但是到处零散的武装力量随时开火,伤及无辜也是常有的事。

几乎就在做出派遣复馆小组决定的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外交部就已经计划为复馆小组派出武装警卫了。

根据孙大使的回忆,「复馆小组成立时,部里就有领导同志提出这个问题。但这毕竟不可能那么快就实现,而时间紧迫,所以我们第一次进入伊拉克时并没有带警卫。」

第一次进入伊拉克的时候,因为时间紧迫,孙必干和另几位同事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简单地收拾行李后就出发了。

他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实地调查战后的伊拉克情况,为复馆做更周到的准备工作。

2003 年 6 月下旬,当时的伊拉克还没有通航,复馆小组一行四人只能先飞往约旦,在约旦短暂休整和观察后,于 7 月 16 日,上了连接约旦和伊拉克的「约伊高速公路」,开车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汽车一进入伊拉克境内,恍如隔世,高速公路根本无法高速行驶,像是一条死亡公路。

道路崎岖不平,被毁得千疮百孔,道路两旁到处是被毁的汽车,要么是被烧毁的,要么是被密集的子弹扫射过的。

一路上,时不时有枪炮声传来,冒着黑烟的燃烧物和被炸毁的房屋,让伊拉克成了人间地狱。

幸运的是,一路上复馆小组成员并没有遇上大麻烦。

8 月 12 日,小组人员完成初步的调查后又返回约旦,并且写了份详细的伊拉克情况与中国大使馆馆舍的具体情形的报告,提交给国内的外交部。

他们准备 9 月份再次正式到达巴格达。

不承想,就在这个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了:8.19 大爆炸事件,导致联合国特使德梅洛死亡。

这还没完,紧接着伊拉克临时最高行政委员会主席哈齐姆被刺杀身亡,局势一下子又更加动荡不安。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人不屈的精神又再一次的得到了体现,复馆小组毫不退缩,所有成员继续留在约旦,等待时机。

同时,派遣武警保卫复馆人员的工作抓紧提上日程。

2004 年 2 月 9 日,中国外交部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第一:第一次向驻外使馆派出武装警卫。

经过严格选拔、专业培训的 6 名警卫组成员到达约旦和孙必干大使等人会合,他们每个人都是「千里挑一」选出来的,有特战队员、特等射手、擒敌能手、武器行家以及精通防化排爆专业的高手。

实际上,这个「第一」应该是复馆小组成员的亲人们最不想拥有的,毕竟它意味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6 天后,经过短暂休整和准备,这些勇敢无畏的人出发了,到了伊约边境的时候所有人都换上了防弹衣。

马上要进入炮火不断的「战争前线」,孙必干为了缓解严肃紧张的气氛,跟大家调侃:「防弹衣究竟能防什么?」

一个武警战士说:「至少能防刺刀、手枪。」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炮火连天和各种重型枪械的环境下,防弹衣只是一个安全象征。

他们,从接受任务的那刻起,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就这样,在这个还有些清冷的早春,冒着雨夹雪,载着各种资料和复馆小组人员的汽车,再次驶上「死亡公路」开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实际上,约伊高速公路被称为「死亡公路」还有一个原因:即使没有战争,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下,在夏季 5、60 度高温的炙烤下,轮胎爆胎导致的撞车司空见惯。

无数的人死在这条路上。

战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公路更加没人维护,除了到处是战后的汽车和武器残骸,还有到处坑洼的路表。

还有各种小撮儿的武装力量埋伏在路的各个地方以抢劫为生。

从安曼到巴格达的总里程如果按照时速 100 码算的话,要开将近 10 个小时,路途遥远,时间漫长,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从这里路过的车都会自发的抱团取暖。

许多车辆排在一起组成车队前进,就会在数量和气势上壮胆,也可以有效防止抢劫。

没想到,就在快到巴格达的时候,车队还是遇到了拦截检查。

孙必干不惧危险,毫不迟疑下车跟携带枪械的对方沟通,武警战士们立刻把他保护在中间,对方一看武警战士手里有枪,立刻举起手里的枪,剑拔弩张之间,孙必干立刻用阿拉伯语解释:「我们是中国来的,来大使馆复建,请大家不要误会。」

对方检查了证件,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放行。

image.png

孙必干(中)和警卫们

当孙大使带着复馆小组在第一次短暂进入伊拉克时,住的是巴格达条件比较好地喜来登饭店,但这次选择了苏曼尔饭店。

一个原因是:喜来登饭店经常有美国的部队和商人来往,因为伊拉克民间对于他们是非常仇视的,所以当地的很多伊拉克武装会把这里当作打击目标。

第二个原因是:这个饭店的位置极好,四周非常开阔,视野好,这样可以给守卫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还有关键的一点,这家饭店目前还没有美国人入住。

这一次,复馆小组所有人员和武警共同到达后,因为人变多了,就租了曼苏尔饭店其中一层的一半,不租的那半用安全门隔开。

每个人住的地方都安顿好,工作和生活开始都是在饭店里的房间完成。

要说这个曼苏尔饭店在多年前还是个五星级饭店,可是年头久了,很多设施老化,也因为长期的经济制裁,也没有办法翻新。

经历过战争的破坏后,饭店里还不如国内普通的招待所,虽然有三部电梯,但是仅仅一部是能使用的,大家入住后没多久,这一部能用的电梯也坏了,每天只能爬楼梯。

不过所有人倒是心态一级好,觉得爬楼梯可以顺便锻炼身体。

曼苏尔饭店里面相对安全,但饭店周边的街道还是会有很多枪战发生,好在饭店有围墙,倒是不会随便有人进来。

为了防止万一,饭店方面还做了一些改变,比如把围墙加装了安全铁丝网,安排了更多的保安人员全天把守每个要道和车辆的进出口,这样就可以做到一车一查。

实际上,这些也不也能够彻底地解决问题。

有一次,就有一小股武装力量流窜进了饭店,还好有武警战士 24 小时轮岗,当这些人发现楼上有武警带着枪在守卫,就没敢上楼。

复馆小组的人到达巴格达就要立刻开展各种外事活动,需要经常外出走访和开会,路上更是不断遇到各种爆炸事件,可以说是每天都在经历九死一生的险境。

孙必干回忆过当时的情景:「去开会也好,办事也好,在路上经常碰见枪弹、汽车炸弹袭击,我也经历了好几次。爆炸事件发生在离我们百十米这样的事情,我至少碰到过两次。」

有一次要参加一场重要的拜会活动,举办活动的场地本身的安全警卫是非常严的,一共三道岗。

他们第一道岗过了,第二道岗也经过了,办了比较安全的手续,正当司机要启动车子的时候,前面百米远处的第一道岗就爆炸了。

爆炸声震耳欲聋,震得人几天内耳朵都听不清。

还有一次是孙必干去伊拉克外交部,就在等待开会期间,外交部对面发生了一起非常强烈的爆炸,整个外交部的门窗都被震坏了。

那场爆炸导致 17 人死亡,15 人受伤,孙必干再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同样艰辛的是武警战士们,他们每天都要穿着厚重的防弹衣,冬天还好,但在干燥炎热的夏天里,伊拉克每天都处于 5、60 度的高温,在户外行走或站岗,就像闷在罐子里,而武警战士的头盔,更是像在罐子上盖了一个盖子,又闷又热,导致浑身发烫。

但是,武警战士们靠着坚强的毅力扛着,保护着复馆小组成员们。就算皮肤被高温烫伤,起满痱子又溃烂,战士们还苦中作乐,说这是「战争受伤难免的」。

然而,身体和精神受的苦还不止这些。

多年制裁下的伊拉克,除了安全没有保证,各种市政设施一样得不到维护。

喝水问题也很严峻,曼苏尔饭店的自来水管的水经常是黑色的,别说喝,洗澡都不能用。

他们只能买到少量、价格又奇高的矿泉水解决基本的喝水需求,洗澡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行为。

饮食上同样得不到保障,因为很多当地种植的蔬菜都被含辐射的炮弹污染了,人们吃了这些菜后,都会有不良反应,轻的拉肚子,重的就要去医院治疗了。

如果生病了,事情就会变得棘手,因为饭店附近虽然有医院,可是医疗设施太过简陋,几乎是啥病都看不了,就要再次跨越死亡公路去约旦的医院治疗。

为此,他们做好了防备,从国内带了些日常药品,有小问题就自己对症吃药了。

这些人里,孙必干是年龄最大的,身体问题也很多,本身又有冠心病,在最艰难的时刻,都是靠速效救心丸坚持过来的。

终于,经历重重风险和各种考验,2004 年 7 月 9 日,在伊拉克临时租住饭店的普通客房里,复馆小组的全体成员们庄严又难掩心情的激动,展开了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

庆祝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正式复馆!

image.png

孙必干和复馆小组成员以及警卫们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仪式,但是对于孙必干领导的中国复馆小组,这是一个历经千难万险来之不易的特别日子。

在如此艰难的大环境下,大使馆复馆,重新和伊拉克政府建立联系,孙必干与同事们为祖国的外交史增加了浓厚的一笔,这一笔无比重要,无比精彩。

弱国无外交,这是历史的定律。

如果我们的祖国不强大,如果我们的祖国不是倡导和平,我想,伊拉克的各种武装力量也不会对中国人这样宽容。

当五星红旗竖立在更多的国家领土上的时候,作为国人,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因为这代表着:有中国大使馆的地方,只要遇到困难,就可以得到来自祖国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跟我们强大的外交密不可分,而做出这一切贡献的,就是像孙必干这样的无数个出色的中国外交官。

是他们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让中国人的伟大思想和友好态度遍布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该盐选专栏共 15 章,93% 未读继续阅读

盐选专栏不屈的气节:百年历史中不为人知的细节人间陪审员孙达雱共 15 节会员专享¥19.90加入书架

发布于 03-31 11:22

赞同 377145 条评论收藏喜欢收起

分享